關鍵詞:投資環境
張家港市投資環境簡介
張家港市位于長江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交匯處,以境內天然良港——張家港港而命名。張家港是長江流域口岸貨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城市,與世界150多個港口通航通商。張家港市域總面積999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777平方公里,下轄10個區鎮,3個街道,總人口167萬,其中戶籍人口93萬。
主導產業
張家港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百強縣、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市前列,全市自主培養和引進世界500強企業56家,擁有規上工業企業1081家。張家港始終堅持“工業立市、智造強市”發展戰略,突出智能工業、創新轉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發力新舊動能轉換,推動”4+4”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圍繞新能源、數字經濟、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先進特色半導體4條新興領域產業鏈,以重大項目、有效投入為抓手,以產業鏈產業園區融合發展為路徑,聚力產業強鏈補鏈,推進新興產業加速發展。
張家港全市已建成國家級開發區2個(保稅區和經開區)、省級特色工業園區1個(冶金園)、省級高新區1個,四大園區集聚了全市超60%的規上企業。從產業集群看,全市冶金、機電、化工、紡織等主導產業的集群效應日趨明顯。其中,冶金已初步形成從初級產品到深度加工較為完整的鋼鐵產業體系和產業鏈,擁有沙鋼、永鋼、浦項、攀華等一批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機電集聚了海陸重工、張化機、中集圣達因、富瑞特裝等一批高端裝備企業,化工擁有陶氏化學等一批全球500強化工巨頭以及華昌、東華能源、富淼科技等骨干企業,紡織已形成棉紡織、毛紡織、針織、服裝、化纖、印染等多品種、寬領域的產業格局,擁有華芳、澳洋、駿馬、東渡、鹿港等一大批龍頭骨干企業。
重點載體
張家港保稅區
江蘇省張家港保稅區于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規劃面積4.1平方公里,是全國首家內河港型保稅區,唯一的區港合一的保稅區。 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已形成了由保稅區管委會統一開發、建設和管理的保稅區、保稅物流園、揚子江化工園和揚子江高新技術產業園一區多園的發展格局,主要有物流、化工、機電、糧油和紡織五大支柱產業。2008年11月張家港保稅區經國務院批準,升格轉型為保稅港區,成為中國政策最優、功能最齊全的特殊經濟區域。
張家港經開區
張家港經開區于1993年經省政府批準設立。2008年9月,為整合發展資源,形成區鎮一體優勢,開發區和楊舍鎮實施合并。區鎮總面積1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3萬人,戶籍人口28萬人,下轄5個城郊辦事處和4個城區街道,管理55個社區居委會和49個行政村。
張家港經開區產業基礎雄厚,集聚了一批電子信息、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環境保護等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以彩虹玻璃基板、駿馬鋼簾線等為主體的"新材料"產業,以愛康、盛康、江蘇永能、張家港永能、宏寶新能源、康維明背板等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以新美星、海陸重工、富瑞特裝、申港重工、馬尼托瓦克、天威五洲、西馬克等油氣、核電、智能電網、冶金裝備領域企業為代表的"新裝備"產業發展迅猛。
張家港冶金工業園
冶金工業園為2003年1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于2013年10月與張家港市錦豐鎮實行“區政合一”管理體制。園鎮區劃面積114.32平方千米,轄2個辦事處、23個行政村、1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7萬,其中戶籍人口11.48萬。蟬聯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全國文明鎮”,獲評江蘇省鄉村振興先進集體、蘇州市推進高質量發展先進地區、蘇州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示范鎮。
園鎮現有工業企業超1800家,世界500強企業3家、規上企業157家、銷售超5000萬元企業79家、省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企業2家、蘇州總部企業2家、境內上市企業5家,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05家,形成新材料、新醫療、新能源三大優勢產業板塊,擁有沙鋼、信義、浦項不銹鋼、勱迪等一批龍頭型企業,建有江蘇沙鋼研究院、高品質特殊鋼冶金與制備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家港產業中心,張家港醫療器械高新產業園躋身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十大基地,玖隆物流園獲評全國優秀物流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