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醫院數量 醫院規模 醫院
中投顧問:2017-2019年中國醫院數量規模發展分析
2017-2019年中國醫院數量規模分析
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2023年中國醫院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指出:
一、2017年醫院數量規模
2017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986649個,比上年增加3255個。其中:醫院31056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33024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19896個。與上年相比,醫院增加1916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加6506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減少4970個(由于機構職能調整和資源整合,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減少4965個)。
醫院中,公立醫院12297個,民營醫院18759個。醫院按等級分:三級醫院2340個(其中:三級甲等醫院1360個),二級醫院8422個,一級醫院10050個,未定級醫院10244個。醫院按床位數分:100張床位以下醫院18737個,100-199張醫院4547個,200-499張醫院4223個,500-799張醫院1798個,800張及以上醫院1751個。
圖表 2013-2017年我國醫院數量
數據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二、2018年醫院數量規模
醫療衛生機構總數。2018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997434個,比上年增加10785個。其中:醫院33009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43639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18034個。與上年相比,醫院增加1953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加10615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減少1862個。
醫院中,公立醫院12032個,民營醫院20977個。醫院按等級分:三級醫院2548個(其中:三級甲等醫院1442個),二級醫院9017個,一級醫院10831個,未定級醫院10613個。醫院按床位數分:100張以下床位醫院20054個,100-199張床位醫院4786個,200-499張床位醫院4437個,500-799張床位醫院1858個,800張及以上床位醫院1874個。
圖表 2018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及床位數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三、2019年醫院數量規模
截至2019年7月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達100.8萬個。與2018年7月底比較,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增加7696個,其中:醫院增加1438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加7963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減少1813個。
截至2019年7月底,醫院3.3萬個,其中:公立醫院1.2萬個,民營醫院2.1萬個。與2018年7月底比較,公立醫院減少179個,民營醫院增加1617個。
圖表 2019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2017-2019年中國民用醫院發展政策環境分析
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2023年中國醫院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對中國民用醫院發展政策環境分析如下:
一、社會辦醫辦醫相關政策回顧
?。ㄒ唬┥鐣k醫辦醫相關政策匯總
在2009年新醫改發布之后逐步明晰。中國醫改以“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戰略目標,因而“?;尽睂前l展基調,公立醫院作為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主體,將保持在醫療衛生服務行業中的主導地位。與此同時,政府相繼下發多項政策,加快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行業,借此擴充醫療衛生資源,緩解供需矛盾,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醫療需求;同時發揮民營醫院的主動性,激活市場競爭推動公立醫院提高效率和質量。
圖表 2009-2017年社會辦醫相關政策
資料來源:中投產業研究院
二、2018年社會辦醫相關政策解析
(一)鼓勵社會辦醫力度持續加大
2018年,國家繼續沿用以往方針,放開增量市場,鼓勵社會辦醫。在行政審批上,2018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醫療機構、醫師審批工作的通知》。該通知指出,除三級醫院、三級婦幼保健院、急救中心、急救站、臨床檢驗中心、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港澳臺獨資醫療機構外,舉辦其他醫療機構的,衛生健康行政部門不再核發《設置醫療機構批準書》,僅在執業登記時發放《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換句話來講,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設置審批與執業登記將“兩證合一”。
在大型醫用設備的配置上,2018年10月,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2018-2020年全國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中指出,支持非公立機構發展,將不以醫療機構等級、床位規模等業務量因素作為非公立醫療機構的主要配置標準,重點考核機構人員資質與技術服務能力等保障應用質量安全的要求。
在地方執行上,上海市出臺的鼓勵社會辦醫政策更是引發轟動。在發布的《關于推進健康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一流醫學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上海將允許公立醫院根據規劃和需求,與社會力量合作舉辦新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辦醫療機構參加醫療聯合體建設;支持有條件的高水平社會辦醫機構舉辦臨床醫學院校,促進臨床、科研、教學協同發展;完善社會辦醫療機構第三方評價機制,將評價結果與醫保準入、年審等掛鉤;符合條件的社會辦醫機構經認定后可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或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的優惠政策等。
?。ǘ┥鐣k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的評審評價實行同等標準
在鼓勵社會辦醫政策不斷出臺的同時,其監管政策也在不斷調整。8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改革完善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制度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將協同行業組織、醫療衛生機構、第三方專業機構規范開展醫療服務質量評價。以醫療機構自我質量管理為基礎,健全內部質量和安全管理體系和機制,嚴格落實醫療質量和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健全醫療機構評審評價體系,對社會辦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的評審評價實行同等標準。
?。ㄈ┤圃\所開辦不受限制
2018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中指出,將不對全科診所的設置作出限制,實行市場調節,支持符合條件的全科醫生個體或合伙在城鄉開辦全科診所,為居民就近提供醫療保健服務。
這項政策的出臺,事實上在2017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初見端倪”。會議曾提及要促進有實力的社會力量開辦中醫診所、門診部,吸引境外投資者合資合作興辦高水平醫療機構。
(四)第三方醫療機構有了標準和規范
2018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關于印發醫療消毒供應中心等三類醫療機構基本標準和管理規范(試行)的通知》指出,醫療消毒供應中心、健康體檢中心、眼科醫院屬于獨立設置的醫療機構,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醫療消毒供應中心由省級衛生部門審批,眼科醫院由省級或地市級審批,健康體檢中心的審批權限由省級衛生部門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確定。
(五)互聯網醫院迎來“新起點”
2018年互聯網醫院的發展算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2018年1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局聯合發布的《關于印發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指出,要以“互聯網+”為手段,建設智慧醫院。這為2018年互聯網醫院的發展奠定了基調,為醫療機構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擴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提供了理論依據。
但對于互聯網醫院影響最大的政策是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該意見明確了互聯網+醫療服務的主體必須依托實體機構,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互聯網醫院“正名”。
從上述政策中可以窺見,放開增量市場將依舊是未來幾年醫改的重要方向,但同時,國家對于民營醫療機構的監管也將日趨嚴格,以期待在競爭中形成以公立醫療機構為主體,民營醫療機構為補充的多元醫療服務格局。
三、2019年社會辦醫相關政策動態
2019年6月1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0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范發展的意見》,立足社會辦醫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在鞏固和加強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又推出一批鼓勵支持政策,意見提出,加大政府支持社會辦醫力度。
2019年10月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了《關于提升社會辦醫療機構管理能力和醫療質量安全水平的通知》,在加強依法執業、完善醫院管理制度、規范診療行為、加強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加強醫療安全風險防范、加強人才隊伍和醫院文化建設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和措施,以進一步提高社會辦醫的醫療質量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