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國醫藥電商 醫藥電商
中投顧問:未來5年中國醫藥電商行業發展的預測分析
2018-2022年中國醫藥電商行業影響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2017年醫藥電商迎來多方利好
政策層面,ABC三證審核相繼取消,醫藥電商門檻進一步降低;資本層面,熱錢涌動,全年有十多家企業拿到融資,總額近10億元;業務層面,新技術得到應用,業務不斷創新,出現線上線下協同、醫療服務與電商協同等新模式,醫藥電商正在由單一的網上藥店和互聯網醫藥批發向多元化的健康服務提供商轉型。
(二)政策市場雙重驅動,向市場上游發力
第一,“兩票制”帶來藥品流通管控嚴格,企業將注意力轉向暫不受流通管控的零售端;而醫院藥占比規定壓縮藥企院內市場,迫使企業尋找院外零售藥店或醫藥電商市場。第二,分級診療政策下,基層醫療機構和零售藥房眾多,分散企業營銷落點,增加傳統營銷推廣,藥企投入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數字營銷逐漸成為主流。第三,電子處方的成熟與處方外流趨勢促進DTP藥房快速發展,為醫藥電商從O2O角度切入處方藥市場提供了良好機會。
(三)建立醫藥電商O2O模式
盡管醫藥電商市場前景可觀,但由于政策監管缺失導致的政策法規不完善,使醫藥電商企業仍然面臨著較高的政策風險及盈利風險。因此醫藥企業可以另辟蹊徑,大力發展O2O模式,即一家企業既具有網上交易平臺又有線下實體店,并且線上和線下商品價格相同,消費者可以在線上下單,在線下享受商品和服務,也就是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經營模式。盡管B2B、B2C是當前主流的醫藥電商模式,醫藥電商O2O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對于實力較強的企業而言,可以通過O2O模式提升市場競爭力。
二、不利因素
(一)處方藥網售政策“急剎車”
2017年11月14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發布《網絡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意見稿要求,經營者為藥品生產、批發企業的,不得向個人消費者銷售藥品;經營者為藥品零售連鎖企業的,不得通過網絡銷售處方藥、國家有專門管理要求的藥品等。向個人消費者銷售藥品的網站不得通過網絡發布處方藥信息。
(二)醫保支付受限
由于受到藥品醫保嚴格監管的限制,網上購藥無法使用醫保支付,盡管目前我國醫保覆蓋率已提升到95%以上,但是醫保結算僅授權于個別線下實體藥店,限制了部分消費者的線上消費,不利于提升消費者線上購物體驗,阻礙了醫藥電商的發展。目前沈陽和杭州等城市在網上醫保個人賬戶支付的開放方面進行試點,盡管醫保個人賬戶線上支付的開放,促使醫藥電商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但是醫藥電商的大幅發展,更需要線上統籌賬戶支付的開放。
(三)消費者信賴度低
近年來市場上的假產品層出不窮,毒奶粉、假疫苗、假化妝品事件頻發,消費者對于網上購物慎之又慎。經調查,消費者對網購藥品最大的擔憂就是藥品的質量得不到保證,以及有網上購藥經歷的消費者表示自己無法辨識藥品的真偽。有些網店在平臺上打著賣保健品的幌子賣假藥,對消費者人身安全和消費權益造成傷害,讓消費者對網上藥店產生不信任心理。消費者對網上藥店藥品質量的不信任,直接導致了消費者選擇去醫院和社會藥房購藥。
2018-2022年中國醫藥電商市場規模預測
2016年,中國醫藥電商市場規模為612億元,同比增長28.6%;2017年,醫藥電商市場規模達到746億元,同比增長21.9%。
我們預計,2018年中國醫藥電商市場規模將達到878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3.87%,2022年達到1476億元。
圖表 中投顧問對2018-2022年中國醫藥電商市場規模預測
數據來源: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