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國民族藥 民族藥
中投顧問:2018-2022年中國民族藥市場的預測分析
2018-2022年中國民族藥市場影響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國家支持中醫藥發展
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等政策的出臺,中醫藥發展迎來了春天。推動中藥現代化、國際化,是民族制藥企業的使命擔當。黨的十九大再次明確“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的重要任務,對中醫藥工作提出深層次、全方位的要求。
(二)《民族藥發展規劃》提出發展目標
《全國藥檢體系民族藥發展規劃(2014-2020)》提出具體目標:“十三五”期間,民族藥對照物質研制發放達到200個品種,包括民族藥對照藥材、對照品、對照提取物;搭建民族藥檢驗技術平臺,明顯提高民族藥檢驗技術;完成50種重要民族藥材的品種整理,提升部頒標準、地方標準,扎實和完善民族藥基礎工作;加快民族藥檢驗人員的隊伍建設,增加專業技術人才;由國家牽頭,經過10-20年的努力,使民族藥質量控制有長足發展,達到或接近中藥發展水平,使民族藥對照物質供應充足。
(三)民族醫藥產業鏈逐漸完善
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藥材資源,野生、道地藥材優勢突出。經過多年合理發展,民族地區已經初步建立起公司加農戶的生產組織格局,形成人工種植養殖-加工-研制-生產-流通的藥材加工流通體系,促進了民族醫藥產業鏈的形成,為民族藥發展提供了道地的藥材資源。
(四)民族藥大幅調入新醫保目錄
2017年版醫保目錄中,西藥與中成藥的占比分別達到51%和49%,基本持平,凸顯了國家對中成藥在醫療保健中的重視。尤其是在醫保目錄中新增民族藥41個,增幅達到90%,比例明顯高于其他藥品,這將為民族藥的市場發展起到引領作用。民族藥獲得政府、醫藥學家和患者的青睞,大幅度調入新醫保目錄,將為企業帶來新增市場容量,拉動產品需求,為企業規模擴張提供重要保障。
(五)民族藥國際化邁出關鍵一步
2018年6月5日,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云南特色彝族藥物“痛舒膠囊”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復,獲準在美國開展II期臨床研究,這是我國第一個獲FDA批準進入臨床研究的民族藥。這一成果促使創新民族藥的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性提升,為多組分復方民族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提供了開創性的實踐經驗和厚實的技術基礎。
二、不利因素
(一)民族藥標準不統一
民族藥多為民間中草藥或散落在民間的偏方、散劑,因療效獨特、成本低廉、容易獲得,被少數民族群眾信賴和使用。但長期以來,由于各民族用藥習慣不同,少數民族各地區對同一藥材的標準規定差異較大,導致民族藥基源混亂、同名異物現象嚴重。
同時,民族藥產品缺乏科學規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依據,產品從原藥材到成品缺乏可控的質量標準,缺乏藥理、藥效、毒理研究,一些驗方在理論系統上存在爭議和空白,影響到產品質量的提高。
(二)技術創新能力較弱
醫藥產業是技術驅動型產業,只有不斷地進行科技投入,才能進行藥品的研究與開發。國內民族藥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主要制藥公司之間存在差距。一方面,科研投入明顯不足。世界十大制藥公司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例穩定在18%左右,而國內制藥企業的投入比例多數僅為2%,民族藥的研發投入更低。另一方面,企業缺乏研發平臺。就民族藥產業研發而言,國內尚未建立相對完整、起點較高、影響力較大的民族藥物研究開發中心,研發資源分散配置、實驗條件和設備落后,加之信息孤島現象存在,導致研發體系不健全,民族藥企業創新能力差。
(三)行業人才流失嚴重
長久以來,我國民族藥研究開發人才嚴重不足,復合型人才、高層次人才更是短缺,導致民族醫藥知識、特色診療技術與方法瀕臨失傳。民族醫藥在歷史上多以“口傳身授”方式為主,強調個體經驗的積累和體驗型的學習方式,但由于受到傳承人老齡化、潛在繼承人數量減少、傳承人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的影響,民族醫藥的傳承大大受限,稀缺的民族醫藥人才瀕臨嚴重的斷層危機。
(四)缺乏精細化管理
民族藥企業普遍采用粗放型經營方式,行業整體發展意識淡薄,企業管理水平相對較低,相當一部分民族藥企業缺乏現代醫藥企業管理制度。同時,很多企業規模小,抗市場風險能力弱,缺少品牌意識;知識產權保護滯后,新藥的研制與開發投入少,一些療效獨特的名優品種常常被仿制和移植,低水平重復建設,而市場競爭激烈,導致企業利潤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