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互聯網+物流 互聯網 物流
中投顧問:未來5年中國“互聯網+物流”行業影響因素
一、有利因素
(一)智能化物流是發展趨勢
現代物流企業都在朝向智能化物流方向發展,這是物流互聯網必然要求。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傳統物流行業中,將會實現物流的自動化、可控化、智能化、信息化,為現代物流企業帶來更大的價值,提高資源利用率和附加值。例如,運用傳感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對物流企業貨物倉儲、配送等流程的有效控制;通過應用物聯網和配送網絡,構建面向生產企業、流通企業和消費者的社會化共同配送體系。互聯網+物流將會實現物流行業的智能化,產生智慧物流。若物流與互聯網不融合,將仍是兩張皮,貼不到一起,那么物流行業會產生下滑,沒有利用價值;如果沒有智能化,物流的互聯網就是畫蛇添足,帶不來物流效益與效率。充分利用互聯網,打造智能化物流,使得物流行業做到運籌與優化,發揮物流互聯網的最大價值。
(二)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
中國物流成本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偏高,歐美等發達地區的物流GDP占比只有6%-8%,而我國從2012年的18%下降到了2017年的14.6%,仍然有很大的下降空間。而互聯網具有公開標準、使用方便、相當低的成本和標準圖形用戶界面等特點,使得利用互聯網的物流管理具有成本低、實時動態性和顧客推動的特征。一方面,通過互聯網這種現代信息工具,進行網上采購和配銷,簡化了傳統物流煩瑣的環節和手續,使企業對消費者需要的把握更加準確和全面,從而推動產品生產的計劃安排和最終實現基于顧客訂貨的生產方式,以便減少流通渠道各個環節的庫存,避免出現產品過時或無效的現象;另一方面,企業利用互聯網可以大幅度降低交流溝通成本和顧客支持成本,增強進一步開發現有市場的新銷售渠道的能力。
(三)相關技術逐漸成熟
物聯網技術是物流互聯網的基礎,基于RFID/EPC和條碼自動識別等技術、各類傳感器的感知技術、GPS/GIS的定位追蹤技術,實現了物流系統的信息實時采集與鏈接進入互聯網,從而使得物理世界的實體物流網絡“地網”才能夠與虛擬世界的互聯網的“天網”對接與融合。
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是物流互聯網的中樞系統,是物流實體世界的神經系統傳輸系統,進入互聯網的物流信息通過在互聯網中集合、運算、分析、優化、運籌,再通過互聯網分布到整個物流系統,實現對現實物流系統的管理、計劃與控制。
大數據、云計算是物流互聯網的智慧分析與優化系統,是物流互聯網的大腦,是物流信息系統的計算與分析中心,其計算與分析模式是分布式的和網格式的云計算模式,適應了現代物流實體網絡體系的運作。
智能物流技術裝備是物流互聯網的運作關鍵,物流互聯網的實體運作與應用是要通過各類智能設備來完成。智能設備是指嵌入了物聯網技術產品的物流機械化和自動化的設備,也可以是普通的物流技術產品,其核心是這些設備與技術產品一定要可以實時接入互聯網。如嵌入了智能控制與通訊模塊的物流機器人、物流自動化設備;嵌入了RFID的托盤與周轉箱;安裝了視頻及RFID系統的貨架系統等。
二、不利因素
(一)物流專業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國大多數物流企業仍按照傳統的物流體系運作,信息化水平較低,設備較為落后,運輸、倉儲、加工等技術水平也有待提高,專業化程度較低,未能達到現代物流的標準,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專業化、定制化物流需求。由于我國物流行業還存在布局不合理、業務分散、無法形成規模經濟等問題,物流方式較為單一,物流運行效率仍處于較低水平。
(二)行業競爭比較激烈
現在的物流信息平臺領域已經出現了泡沫,同質化競爭、惡性競爭非常嚴重,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智慧物流中第一方隊包括菜鳥、運滿滿、貨拉拉等,以平臺形式出現,屬于資金密集型;第二方隊擁有大量園區、車隊,資產比較重;還有一部分屬于方案提供商,屬于典型的第三方物流。總的來看,不管是互聯網平臺還是線下的第三方物流,競爭都十分激烈,可以說進入了“賺吆喝不賺錢”的時代。不斷的燒錢和補貼大戰不利于形成良性合理的競爭生態。
(三)模式單一且信息化程度不夠
我國物流企業的“互聯網+”模式單一,有能力實施信息化的企業更多地限于App等單一模式,且受企業規模的限制,信息化程度尚且不夠。廣大中小物流企業的信息化程度尤其不夠,靠企業自身的力量實現信息化轉型升級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