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傳感器市場 傳感器
中投顧問:未來5年中國傳感器市場發展前景預測分析
2018-2022年中國傳感器市場影響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利好
近年來,政府出臺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中國制造2025》、《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物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等國家戰略,推動了物聯網及傳感器的發展。
2017年5月,工信部發布了《智能傳感器產業三年行動指南(2017-2019年)》,聚焦智能終端、物聯網、智能制造、汽車電子等重點應用領域,有效提升了中高端產品供給能力,推動了我國智能傳感器產業加快發展。總體目標是,到2019年,我國智能傳感器產業取得明顯突破,產業生態較為完善,涌現出一批創新能力較強的國際先進企業,技術水平穩步提升,產品結構不斷優化,供給能力有效提高。主要涉及3個方面:一是產業規模快速壯大;二是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三是生態體系基本完善。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本土傳感器企業有望提升技術從而攝取更多的市場份額。
(二)物聯網產業發展
一般來說,物聯網在結構上通常劃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三個部分。其中,感知層作為數據采集的源頭,是物聯網實現的基礎。在感知層,最重要的組件就是各種各樣的傳感器。
在物聯網產業的推動下,智能手機、可穿戴、虛擬現實、智能硬件、視頻交互與安防監控、機器人、3G/4G通信技術的普及,以及它們與家居生活的互聯互通,都為人們打開了全新的空間與嶄新的用戶體驗感,這些都是傳感器應用的熱點領域。
在工業領域,智能化工廠、數字化工廠同樣需要海量的智能設備,大數據的應用、遠程監控等方式的普及應用也都對設備的數據采集和傳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傳感器的使用不僅是實現智能化生產、智能化工廠的關鍵,更是推動企業實現智能制造,擁抱即將或已經到來的物聯網時代的先決條件。
(三)產業呈現集群化發展
我國傳感器的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并逐漸形成以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沈陽和西安等中心城市為主的區域空間布局。
1、長三角區域:以上海、無錫、南京為中心,逐漸形成包括熱敏、磁敏、圖像、稱重、光電、溫度、氣敏等較為完備的傳感器生產體系及產業配套。
2、珠三角區域:以深圳中心城市為主,由附近中小城市的外資企業組成以熱敏、磁敏、超聲波、稱重為主的傳感器產業體系。
3、東北地區:以沈陽、長春、哈爾濱為主,主要生產MEMS力敏傳感器、氣敏傳感器、濕敏傳感器。
4、京津區域:主要以高校為主,從事新型傳感器的研發,在某些領域填補國內空白。北京已建立微米/納米國家重點實驗室。
5、中部地區:以鄭州、武漢、太原為主,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模式,在PTC/NTC熱敏電阻、感應式數字液位傳感器和氣體傳感器等產業方面發展態勢良好。
(四)車用傳感器市場發展迅速
電動車市場起飛,人工智能深度學習運算也讓自駕車可望成真,全球一線車廠近年來除了積極投入電動車或電動混合車的開發,也投下龐大資源布建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目的就是要自駕車時代早點到來。而拜電動車及自駕車蓬勃發展所賜,雖然全球汽車銷售量在未來幾年成長仍然有限,但車用傳感器及微機電(MEMS)市場成長正在加速。
二、不利因素
(一)核心技術和基礎能力缺乏,創新能力弱
傳感器在高精度、高敏感度分析、成分分析和特殊應用的高端方面差距巨大,中高檔傳感器產品幾乎100%從國外進口,90%芯片依賴國外,國內缺乏對新原理、新器件和新材料傳感器的研發和產業化能力。
(二)共性關鍵技術尚未真正突破
設計技術、封裝技術、裝備技術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國內尚無一套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傳感器設計軟件,國產傳感器可靠性比國外同類產品低1-2個數量級,傳感器封裝尚未形成系列、標準和統一接口。傳感器工藝裝備研發與生產被國外壟斷。
(三)產業結構不合理
我國傳感器行業存在品種、規格、系列不全,技術指標不高等問題。國內傳感器產品往往形不成系列,產品在測量精度、溫度特性、響應時間、穩定性、可靠性等指標與國外也有相當大的差距。
(四)企業能力不足
我國傳感器企業95%以上屬小型企業,規模小、研發能力弱、規模效益差。從目前市場份額和市場競爭力指數來看,外資企業仍占據較大的優勢。
2018-2022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預測
2015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為995億元,同比增長15%;2016年,傳感器市場規模達到1,126億元,同比增長13.2%;2017年,傳感器市場規模增長為約1,300億元。
我們預計,2018年我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將達到1,472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2.13%,2022年將達到2,327億元。
圖表 中投顧問對2018-2022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預測
數據來源: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