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金融科技
中投顧問:未來5年中國金融科技產業發展的預測分析
影響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金融科技順應金融業的發展趨勢
2016年以來,我國網民數量增速趨緩,互聯網行業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互聯網金融依賴用戶規模快速增長的時代已經進入尾聲。而當互聯網金融企業從一味追求用戶數量到重新尋找行業發展的促進要素時,科技的重要性被更多的金融從業者發現。并且,隨著金融科技對我國金融改造的深入,我國傳統金融機構的生產體系正從一個封閉的體系走向一個開放的體系,金融的邊界被不斷拓寬,于是許多的金融科技企業,以其專業化、垂直性及對客戶和市場的了解,開始介入傳統金融機構的金融體系,成為金融領域的主要參與者。
(二)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
金融科技基礎設施的完善,促進線上信貸從只以互聯網為獲客手段的1.0階段上升為互聯網全流程管理的2.0階段。這些基礎設施包括:一是支付,移動支付的普及和發展將金融服務滲透到各個消費場景中,并且安全便捷地實現線上放款;二是征信,多年來大數據的積累和反欺詐模型的不斷迭代使得線上大數據風控精準度提高;三是區塊鏈,區塊鏈技術有助于打破數據孤島,使不同金融機構的數據信息共通;四是生物識別,生物識別技術的成熟與發展使得線上用戶識別得以實現。
(三)促進金融服務與用戶場景緊密結合
金融科技就其本質而言是新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它以前沿信息技術的巨大進步為前提,使得金融服務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金融功能更具場景化,大幅降低了金融服務的交易成本,彌補了傳統金融體系中包容水平不足的弱勢。
隨著金融鏈條的打通,金融科技會將鏈條的各個環節納入其優化的范圍,所以不可避免地會向非金融領域衍生,如電商金融、醫美分期等場景。在金融科技的推動下,金融與消費的界限逐漸模糊。金融科技企業通過生物識別、云計算等技術將金融服務與用戶生活場景緊密結合起來,并通過收集和分析用戶消費產生的行為數據來不斷優化自身的金融產品,促進消費。
(四)金融科技的用戶群體廣闊
2016年,中國金融科技所服務的目標客群中,電子支付用戶滲透率最高,其次是網絡資管,二者滲透率都在60%以上。由于網絡信貸的門檻問題,使得目前網絡信貸網民滲透率只有22.8%。但實際上,滲透率指標僅統計真實發生過網絡借貸行為的用戶。除此之外還存在大量準網絡信貸用戶,各大網絡金融巨頭均會對旗下所有用戶做提前授信的工作,所以這部分準信貸用戶也是金融科技在服務網絡信貸行業時的目標客群,甚至于說,電子支付和網絡資管用在很多層面上都是金融科技在網絡信貸領域的用戶。綜上所述,不同于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的行業地位更加靠前,所以它能夠覆蓋的用戶客群更加廣闊。
二、不利因素
(一)金融科技融資渠道不暢通
據統計,金融科技目前在我國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但是貸款問題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還是一大難題,中小型企業的貸款覆蓋率僅僅剛達到16%,還有很多微型企業根本就貸不到款。之所以造成這種貸款困難的問題,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融資渠道堵塞,不完善。
因為科技型企業本身存在很大的風險,所以金融機構不會去冒險,它們在放貸的時候就會更傾向于大中型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從而很容易忽略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一些融資需求。中國已經有很多中小型金融科技企業,但是這些企業的上市條件苛刻,門檻較高,就造成一些發展前景良好的企業因沒有這么過硬的條件而無法獲得發展資金。
(二)金融科技軟環境還沒有形成良好創新生態
目前,國內各省份各地區均存在著金融科技環境不良的情況。主要問題在于公眾的不信任、沒有完善的法律條文、服務手續繁瑣及成本高。首先,信任問題。信用體系剛處于萌芽階段,從2011年開始建成以來,在此過程中雖然取得了很多可觀的成就,但還存在很多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其次,法律問題。金融法律體系開始發展,已經快要成型,2006年以來就有多項條文,但是有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法律條文之間的聯系松散,不成體系,離預期的效果還差很遠。
(三)金融科技高端技術人才和大格局管理人才匱乏
金融科技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領域,覆蓋面極廣。金融科技高端人才要了解的知識面廣,還要有過硬的個人素質和過人的綜合能力,來整合各個學科領域的知識。金融科技在發展過程中,要求科技人才也要適應變化的趨勢,跟隨時代潮流,隨機應變不同的發展狀態。金融科技大格局高端人才還需要具備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強大的意志力以及敏銳的觀察力等。金融科技起步晚,為了速度,卻忽略了高水平的人才培養,所以才導致了高端人才極度緊缺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的局面。
營收規模預測
2016年,我國金融科技營收規模為4213.8億元,同比增長了42.0%;2017年,營收規模達到6541.4億元,同比增長55.2%。
我們預計,2018年中國金融科技營收規模將達到9645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32.26%,2022年中國金融科技營收規模將達到29513億元。
圖表 中投顧問對2018-2022年中國金融科技營收規模預測
數據來源: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