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長江經濟帶 經濟規模
中投顧問:未來5年長江經濟帶經濟規模發展預測分析
影響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明確長江經濟帶發展格局
2016年6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綱要從規劃背景、總體要求、大力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加快構建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努力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創新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保障措施等方面描繪了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宏偉藍圖,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綱領性文件。
《綱要》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一軸”是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托,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兩翼”分別指滬瑞和滬蓉南北兩大運輸通道,“三極”指的是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個城市群,“多點”是指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
從不同區域來看,上游的四川、重慶已經聯合簽署深化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并簽署12項專項合作協議。中游的湖南、湖北、江西也簽署協議將在多項生態保護事項中加強合作。下游長三角地區也將在科技創新、能源、交通等領域深入一體化發展。
(二)完善產業創新體系
創新已成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要將提升產業創新能力作為推進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的首要任務。一是統籌布局長江經濟帶產業創新體系。結合產業基礎和創新資源分布,建立各地區對重點產業鏈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應用的分工協作體系。探索建立跨區域的共性關鍵技術有償使用機制,推動流域內產業整體升級。二是建設多層次的區域協同創新網絡。政府引導,聯合各方創新主體,在重點行業和領域建設致力于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的國家和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填補基礎研發和產業化應用之間的溝壑。三是建立創新投資基金。通過搭建技術與資本的結合平臺,拓寬企業投資渠道,鼓勵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四是實施一批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和應用示范工程。支持建設一批工業互聯網示范企業和示范園區,突破在增材制造、智能機器人、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重點熱點領域核心技術。五是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多層次產業人才體系。研究制定長江經濟帶產業人才開發目錄,加大企業家群體、技術領軍人物培養力度。探索建立人才共享機制和人才互認機制,促進整個長江經濟帶人才流動和共享。
(三)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不僅是長江經濟帶產業保持穩定增長態勢的重要因素,也是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跨越的必然需求。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一是改善營商環境。長江下游地區營造與國際接軌的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長江中上游地區轉變政府職能,著重為產業承接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配套。進一步推進企業資質跨地區認證、海關一體化通關等環節,為產業轉移企業提供更加便利化和無差別化的發展環境。二是要完善配套環境,帶動產業鏈整體轉移。加大對承接地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整合和建設力度。制定承接產業轉移指導目錄,重點承接對產業鏈建設具有重大影響的關鍵性項目,促進產業鏈上有協作關系的各企業共同轉移。三是搭建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對接平臺。強化產業“轉出”和“承接”的協調機制,加強上中下游產業和園區的互動合作,采取多種合作模式和利益共享機制鼓勵長三角各園區、企業與中上游地區合作建設分園區、區域分中心。四是做好新興產業的推廣應用與示范。如通過在全流域統籌布局充電樁等措施,推進新能源汽車配套體系的區域一體化建設,解決新能源汽車充電難問題,使得新能源汽車能夠從上海直達成都,打開整個長江經濟帶的廣闊市場。
(四)分類推進產業轉型與轉移
根據長江經濟帶生產力結構豐富的特點,區分行業、企業類型,明確發展重點,有序推進。對鋼鐵產業要通過兼并重組整合產能并進行總量控制,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提升產品品質、加大與下游重點行業的對接與合作,發展差異化、精品化鋼材。對石化產業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積極培育化工新材料、新領域精細化工等領域,提升行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對汽車產業要加快技術研發與創新步伐,推動自主知識產權整車發展,培育具有競爭力的國產化自主品牌,整合整車和零部件企業資源,在上中下游形成有機銜接的產業鏈條。對船舶制造產業要通過企業兼并重組、成立戰略聯盟等方式進行產業鏈整合,在船舶修造、海洋工程裝備制造、船舶配套等領域實現上中下游的合理的空間格局。對電子信息產業,要推動自主創新實現內涵式增長,促進上下游企業在集成電路、智能終端等領域的分工與合作,發揮集群優勢。
二、不利因素
(一)區域發展不平衡
從11個省市的創新研發強度指標可以看出,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的發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下游已進入創新驅動階段,創新研發強度超過OECD國家平均值;中游處于投資驅動階段,創新研發強度遠低于歐盟15國均值;而上游四川、重慶處于投資驅動階段,貴州、云南則處于資源驅動階段。
(二)環境問題依然嚴峻
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黃金經濟帶,需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轉換戰略,積極主動調整長江經濟帶沿線的重化工業。目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4月主持召開的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十分尖銳地指出,“沿江產業發展慣性較大,污染物排放基數大,廢水、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占全國的43%、37%、43%。干線港口危險化學品年吞吐量達1.7億噸、超過250種,運輸量仍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長。同時,出現了一些新問題,比如固體危廢品跨區域違法傾倒呈多發態勢,污染產業向中上游轉移風險隱患加劇,等等”。目前長江沿線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貫徹黨中央關于堅決整治長江經濟帶污染問題的指示,增量上堅決不批準新的有可能帶來新污染的重化工項目,存量上主動關停并轉那些有污染的企業。僅僅2018年上半年,江蘇省就關停規模以上企業近3000家、限產1000多家。
中國經濟發展規模及增長預測
2017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為82.71萬億元。我們預計,2018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將達到88.1萬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6.11%,2022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將達到111.7萬億元。
圖表 中投顧問對2018-2022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預測
數據來源: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
長江經濟帶經濟規模及增長預測
2017年,長江經濟帶經濟總量為37.38萬億元,約占當年GDP總量的45%。我們預計,2018年長江經濟帶經濟總量將達到39.94萬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6.79%,2022年長江經濟帶經濟總量將達到51.95萬億元。
圖表 中投顧問對2018-2022年長江經濟帶經濟總量預測
數據來源: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