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國旅游業 旅游業發展
中投顧問:2018-2022年中國旅游業發展的預測分析
影響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行業發展規劃發布
2016年12月,國務院發布了《“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發展規劃》提出“十三五”旅游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1、旅游經濟穩步增長。城鄉居民出游人數年均增長10%左右,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11%以上,旅游直接投資年均增長14%以上。到2020年,旅游市場總規模達到67億人次,旅游投資總額2萬億元,旅游業總收入達到7萬億元。
2、綜合效益顯著提升。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度達到12%,對餐飲、住宿、民航、鐵路客運業的綜合貢獻率達到85%以上,年均新增旅游就業人數100萬人以上。
3、人民群眾更加滿意。“廁所革命”取得顯著成效,旅游交通更為便捷,旅游公共服務更加健全,帶薪休假制度加快落實,市場秩序顯著好轉,文明旅游蔚然成風,旅游環境更加優美。
4、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入境旅游持續增長,出境旅游健康發展,與旅游業發達國家的差距明顯縮小,在全球旅游規則制定和國際旅游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明顯提升。
(二)旅游需求持續增長
當前,我國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正處于旅游消費需求爆發式增長時期,大眾旅游時代剛剛開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居民收入增加、消費升級加快,我國居民的旅游消費能力、旅游消費需求和旅游消費群體都將大幅度持續增長。
目前旅游消費者主要是中、青年旅游者。隨著老年群體數量的增加,中國開始向老年社會轉化,相當多的老年人由于身體好、收入穩定、閑暇時間充足,紛紛產生了出國旅游、飛機旅行、外出度假和參加各種專題旅游活動的愿望。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的提高,中國廣大農民出游的勢頭非常強勁。無論是出游人數還是出游消費,都保持著高速增長。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約為45%,農村旅游市場是中國旅游業未來發展的巨大客源市場。
(三)公共服務更加完善
以“515戰略”為引領,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為抓手,我國旅游公共服務與治理供給側改革全面推進。以大數據、旅游扶貧、文明旅游與旅游廁所革命為重點的旅游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深入推進。更講法制與規范的治理準則,更加多元與專業的治理同盟,更為科學與合理的治理架構,成為2016年我國旅游治理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標志。
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國已完成新改建旅游廁所43,663座,累計完成廁所革命三年行動計劃(共5.7萬座)的76.6%。以“綜合協調+專項保障”為特征的旅游發展委員會、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1+3”旅游治理體制改革在全國范圍內陸續展開。截至2016年年底,設立旅游發展委員會的省區市達到20個,超過了全國省區市的半數以上;13個設區市、34個縣成立了旅游警察,5個設區市和9個縣成立了旅游工商分局,5個設區市和44個縣成立了旅游巡回法庭。目前國家旅游局先后公布了2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單,共計500個,逐步建立全域旅游示范的全國布局,推動全域旅游發展。
(四)成為投資熱點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許多行業投資增長乏力。在巨大的消費需求推動下、有利的宏觀政策引領下、良好的發展環境支撐下,旅游投資逆勢上揚,成為社會投資熱點和最具潛力的投資領域。全國旅游直接投資繼2015年突破萬億元大關后,2016年達到12,997億元,同比增長29%,遠高于第三產業投資增速。
(五)互聯網+
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科技水平日新月異,小眾的專項旅游需求通過網絡平臺突破時空限制匯聚成“藍海”,以螞蜂窩、窮游網為代表的反向定制、以辛巴達、六人游等為代表的中高端定制、以途牛為代表的大眾定制都漸成市場寵兒,以途家、小豬短租、易到、滴滴、優步等為代表的分享經濟搭建了一個供需直面交易的高效市場,全國旅游市場供需結構性失衡將得以顯著消除。
二、不利因素
(一)休假制度缺陷
目前,國內休假制度根本不能滿足大眾需求,而只有科學調配,錯開高峰、避開人流,才能保證休假和出行的基本舒適度。由于帶薪休假落實不到位,人們旅游主要靠公共假期,加劇了出行擁堵和景區擁擠。
(二)旅游管理不到位
國家旅游局一再強調的“不合理低價、強迫消費、虛假廣告、欺客宰客”等問題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一日游”不履約、個別景區高額回扣經營擾亂市場秩序、景區流量控制不嚴格等問題時有發生,需要各級各部門不斷完善機制、措施加以解決。
此外,旅游綜合執法力度有待加強,旅游市場秩序涉及點多、面廣,監管難度大,有些單位不同程度存在重投訴、輕處罰現象。同時,對于涉及跨部門、跨行業問題,存在協調聯動不夠積極主動、整治工作不夠及時有效等問題。
(三)旅行社惡性競爭
目前,96%的國內游、65%的出境游都是散客自助游。散客時代給旅游市場帶來了巨大沖擊,加上在線旅游企業的競爭壓力,旅行社低價惡性競爭愈演愈烈。2016年以來,幾起“惡導游”事件引發公眾關注。價格戰表面看來是給了游客實惠,而實際上,不管對旅行社、導游還是游客,背后的負面影響難以估量。
在低價旅游團中,游客往往被“層層轉賣”。在熱門旅游目的地,地接社為了招攬游客形成惡性削價競爭,以低價從組團社手中“買”團,然后再將整個行程“賣”給導游,甚至將行程分段“賣”給不同的導游。導游“買”團后自然承擔很大壓力,只能通過讓游客大量購物來收回成本,賺取利潤。
旅游總收入預測
2016年,中國旅游總收入為4.69萬億元;2017年,旅游總收入達到5.40萬億元,同比增長15.1%。我們預計,2018年中國旅游總收入將達到6.17萬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3.86%,2022年旅游總收入將達到10.37萬億元。
圖表 中投顧問對2018-2022年旅游總收入預測
數據來源: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
國內旅游收入預測
2015年,國內旅游收入為3.42萬億元,同比增長13%;2016年,國內旅游收入達到3.94萬億元,同比增長15.2%;2017年,國內旅游收入4.57萬億元,同比增長15.9%。我們預計,2018年國內旅游收入將達到5.27萬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4.80%,2022年國內旅游收入將達到9.16萬億元。
圖表 中投顧問對2018-2022年國內旅游收入預測
數據來源: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
國內旅游人數預測
根據國內旅游抽樣調查結果,2017年,國內旅游人數50.01億人次,同比增長12.8%;入出境旅游總人數2.7億人次,同比增長3.7%。我們預計,2018年國內旅游人數將達到54.8億人次,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0.13%,2022年國內旅游人數將達到80.6億人次。
圖表 中投顧問對2018-2022年國內旅游人數預測
數據來源: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