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醫療服務 預測分析 服務行業
中投顧問:2018-2022年中國醫療服務行業預測分析
影響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2015年3月6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規劃指出到2020年,建立包括公立醫院、民辦醫院、基礎醫療衛生機構、政府辦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第三方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等多層次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床位配置達到每千人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6張,為實現2020年基本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奠定堅實的醫療衛生資源基礎。
2015年6月11日,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確提出加快推進和規范醫師多點執業,鼓勵和規范醫師在不同類型、不同層級的醫療機構之間流動,鼓勵醫師到基層、邊遠山區、醫療資源稀缺地區和其他有需求的醫療機構多點執業。
?。ǘ┽t療服務行業的快速發展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而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和生活節奏的加快,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在不斷增加;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人常見病、慢性病的日常護理等醫療服務需求升級,促進了醫療服務行業的快速增長。
?。ㄈ┩度朐黾?/p>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視,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全國衛生總費用持續增長。2016年,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13,154億元,占財政支出比重提高到7.0%。2016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達46,344.9億元,占GDP百分比為6.2%。政府投入雖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但我國衛生總費用支出占GDP比重及政府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與國際水平相比,仍處于較低水平,促進了醫療服務行業的發展進入了黃金發展時期。2017年,全國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14,600億元,同比增長9.3%,占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2%。
?。ㄋ模?ldquo;互聯網+醫療”
從醫患角度看,互聯網+醫療的模式打破傳統醫療服務的桎梏,緩解了醫患不平等關系,降低了就診成本,提高了就診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目前“看病難、看病貴”和醫療資源覆蓋率低下等問題。
從資源配置角度看,互聯網+醫療充分利用醫療資源,民眾不需要在小病癥上大量耗時耗力,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三甲醫院優質專家的線上診療,逐步弱化了傳統醫療系統在時空上的限制。同時,醫生也通過平臺創造個人品牌,不僅減小了行醫的機會成本,而且也依靠技術獲得了可觀的酬勞。此外,醫生的效率和品質都由患者和第三方監測共同評價打分,互聯網在很大意義上不斷監督著醫患間各自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過程與結果,并以此施壓,推動著行醫質量的提升。
從發展渠道角度看,互聯網+醫療不僅局限于醫患間的在線診療,現如今還涌出了醫療設備APP、醫療急救APP、醫療實時監測APP等全方位服務的智能平臺?;ヂ摼W+醫療推動著醫療在各方面上技術的進步,也為更多的創業者提供了發展的渠道和契機,營造了良好的行業氛圍。
二、不利因素
?。ㄒ唬┟芡怀?/p>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增加、老齡化進程加快、居民支付能力增強、人民群眾日益提升的健康需求逐步得到釋放,我國衛生費用投入、醫療衛生機構數量也在不斷的增加。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到來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醫療服務水平與人民需求之間的矛盾進一步突出。2015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到2.2億人,占總人口的16%左右,并呈現加速增長趨勢,龐大且快速增長的老年人群,加之慢性病的高發態勢,對我國醫療服務的需求及服務水平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新醫改政策的不斷頒布與落實,第三方醫學診斷市場規模逐漸擴大,第三方醫療機構之間的競爭也將趨于激烈。另一方面,國家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領域,可能會有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領域。
?。ㄈ┽t療機構外包理念需要不斷提高
除了我國醫療機構成本管控效率低下限制了行業的發展外,醫療機構對于獨立醫學實驗室的認知程度和觀念的轉變也還需要一個過程。部分醫療機構對獨立醫學實驗室的診斷質量不信任,還有些認為將檢驗項目外包會有損醫院的形象。我國沿海發達地區的醫療機構觀念較開放,中西部地區市場對獨立醫學實驗室服務理念的接受還需要進一步引導。
市場規模預測
綜合以上因素,我們預計,2018年中國醫療服務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4.7萬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3.86%,2022年中國醫療服務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7.9萬億元。
圖表 中投顧問對2018-2022年中國醫療服務行業市場規模預測
數據來源: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