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國餐飲業 餐飲業發展
中投顧問:2018-2022年中國餐飲業發展的預測分析
影響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2015年10月1日,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開始實施。在餐飲服務方面,新食品安全法要求,餐具、飲具集中消毒服務單位應當對消毒餐具、飲具進行逐批檢驗,檢驗合格后方可出廠,并應當隨附消毒合格證明。消毒后的餐具、飲具應當在獨立包裝上標注單位名稱、地址、聯系方式、消毒日期以及使用期限等內容。
(二)“四化”發展機遇期
“四化”分別是: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為餐飲業空間集聚化發展創造戰略機遇;跨界產業融合驅使餐飲行業解放思想,開門合作;居高不下的餐飲業用工成本與科技進步推動餐飲服務智能化加速;消費者生活方式轉變和消費需求提升催生餐飲品類定制化發展。
(三)發展方向明朗
我國餐飲行業發展態勢明顯,主要體現在連鎖經營、品牌培育、技術創新、管理科學化為代表的現代餐飲企業,逐步替代傳統餐飲業的手工隨意性生產、單店作坊式、人為經驗管理型,快步向產業化、集團化、連鎖化和現代化邁進;大眾化消費越來越成為餐飲消費市場的主體;飲食文化已經成為餐飲品牌培育和餐飲企業競爭的核心,成為餐飲競爭的分水嶺,品牌成為餐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現代科學技術、科學的經營管理、現代營養理念在餐飲行業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科學化、營養化成為餐飲業的重要指向標。
在市場方面,我國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大量的農村人口逐步城市化,原有城市人口的消費能力逐步增強,由于人口眾多和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在“民以食為天”的文化背景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餐飲市場。
(四)互聯網+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打造餐飲業“互聯網+”消費體系是結合信用體系建設、網格化管理、智慧城市建設、標準化建設等傳統辦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便捷性,而提出的一種綜合性解決方案。
隨著餐飲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餐飲業新模式激發出消費者新需求;中式正餐向著“店鋪小型化、菜品精致化”的路徑轉型提升,休閑餐飲發展空間持續擴大,餐飲品牌入駐電商促進營銷已經成為潮流。在“互聯網+”的不斷發酵中,關注O2O、餐飲外賣等線上經營與實體經營的協調發展。
“互聯網+”戰略的實施,將會進一步加快替代和顛覆傳統的產業,但也將是傳統產業的助推器,通過共同做大“用戶”價值,無疑對餐飲行業是一種助推,也是在共享經濟時代的一種有益的嘗試。
二、不利因素
(一)四高一低
我國餐飲行業面臨的主要困境仍然是“四高一低”,即成本高,食品安全、消費投訴率高,媒體曝光風險高,經營收入難增長,獲利能力低。近年來餐飲業成本不斷攀升,使得原來平均利潤率不足5%的餐飲業更是雪上加霜。就人工成本來說,隨著各省市公布的最低工資標準,人力成本逐年上升的趨勢將不可逆轉。加之房租的持續上漲將擠壓行業效益的提升,使餐飲業擴張面臨一定約束。
(二)食品安全
餐飲行業處于與消費者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的領域,餐飲服務行業對于食品安全的要求非常高,如果質量控制的某個環節出現疏忽,影響食品安全,公司將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時,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將對餐飲行業的品牌和經營產生不利影響。
(三)稅負重
從餐飲企業稅費上來看,目前一般規范單體餐廳的利潤率約為2.85%左右,投資人收益為2.05%,而上繳稅款至少占到營業額的7.82%,與投資人所獲收益比為3.81倍,可見稅費負擔沉重。各地餐飲企業需要繳納的各種稅費項目總計高達46種,其中稅種有11項,費用種類有35項,且科目繁多、各地方收費項目及標準混亂,給企業帶來了很大的負擔。這與政府將餐飲業作為基本生活性服務業的定位較為不符,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做大做強、產業健康發展。而國際上很多國家和地區對餐飲業都以低稅率或零稅率為主。
中國餐飲收入預測
2015年,全國餐飲收入為32,310億元,同比增長11.7%;2016年,全國餐飲收入為35,799億元,同比增長10.8%;2017年,全國餐飲收入為39,644億元,同比增長10.7%。
綜合以上因素,我們預計,2018年我國餐飲收入將達到43,926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0.42%,2022年將達到65,310億元。
圖表 中投顧問對2018-2022年中國餐飲收入預測
數據來源: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
中國餐飲百強企業營業收入預測
2014年,我國餐飲百強企業營業收入為1,916.2億元,同比增長9%;2015年,中國餐飲百強企業營業收入為2,210.5億元,同比增長2.4%;2016年,我國餐飲百強企業營業收入為2,181.7億元。
綜合以上因素,我們預計,2018年我國餐飲百強企業營業收入將達到2,380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4.61%,2022年將達到2,850億元。
圖表 中投顧問對2018-2022年中國餐飲百強企業營業收入預測
數據來源: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