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農村金融 行業現狀
中投顧問:2018-2022年我國農村金融行業現狀分析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8-2022年中國農村金融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指出,2012-2017年,廣覆蓋、多層次、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產品及服務日益豐富,直接融資、農村保險持續發展,農村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扶持政策不斷加強。農村金融發展呈現出服務主體多元、服務覆蓋面較廣、數字金融使用率較高的特點。
農村金融機構改革與發展成效明顯
一方面,主要涉農金融機構深化改革,健康狀況、經營規模和支農能力不斷提升。農村信用社(含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下同)自2004年實現全行業盈利以來,截至2016年末已經累計實現盈利15776億元。2016年末,全國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余額為501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3.79%,分別比2007年末下降1578億元、17.25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為12.13%,比2007年末提高12.23個百分點。農業銀行將所有縣域支行改造成為三農金融事業部的基本經營單元,不斷強化面向三農的經營主體地位,2016年末貸款余額比2010年增長了1.11倍。郵政儲蓄銀行于2016年9月成立三農金融事業部,第一批在五家分行開展改革試點。國務院批復國家開發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深化改革方案,明確國開行開發性金融機構的功能定位,進一步強化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職能定位。
另一方面,新型、微型農村金融機構快速發展。村鎮銀行縣市覆蓋面持續提升,截至2016年末,全國已組建村鎮銀行1519家,其中64.5%設在中西部地區,村鎮銀行資產規模達到1.24萬億元。全國累計設立小額貸款公司8673家,貸款余額9273億元。允許符合條件的供銷合作社企業依照法定程序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試點,增強為農服務能力。全國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起步,農民合作社內部開展信用合作在“一省三縣”(山東省、湖南沅陵縣、安徽金寨縣、河北玉田縣)試點,相互保險試點正式啟動。
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不斷推進
涉農擔保品范圍明顯拓展,“兩權”抵押貸款試點穩妥有序推進,信貸、擔保、證券、期貨、保險等領域之間的協同創新不斷涌現。截至2016年末,232個農地抵押貸款試點縣貸款余額140億元,59個農房抵押貸款試點縣貸款余額126億元。金融機構針對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利、新型城鎮化、綠色生態等重點領域探索開發大型農機具、預期收益權、林權等抵押貸款業務和供應鏈融資服務。保險機構開發推出幾百個地方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產品,31個省市啟動或制定了價格保險試點方案,試點品種達到50多個。
直接融資環境進一步改善,農業保險風險保障能力不斷提高
銀行間債券市場陸續推出永續票據、項目收益票據、資產支持票據等創新產品,涉農企業直接融資環境進一步改善。截至2016年末,396家涉農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1101只、10928.9億元債務融資工具,新三板掛牌的涉農企業累計達386家,上述企業2016年共完成101次股票定向發行,累計融資39.54億元。期貨市場已上市21個農產品期貨品種,覆蓋了糧、棉、油、糖、林木、禽蛋等主要大宗農產品領域。
自2007年中央財政對農業保險實施保費補貼等政策以來,我國農業保險實現快速發展。2007年至2016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51.8億元增長到417.1億元,參保農戶從4981萬戶次增長到2.04億戶次,承保農作物從2.3億畝增加到17.2億畝,分別增長了7.1倍、3.1倍和6.5倍。承保農作物品種超過189種,基本覆蓋農、林、牧、漁各個領域。開辦區域已覆蓋全國所有省份,農業保險服務點鄉鎮覆蓋率達93%、村級覆蓋率達48%。農業保險日益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器”和“助推器”。2007年至2016年,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從1720億元增加至2.16萬億元,共計向2.4億戶次農戶支付賠款1544億元。
農村金融扶持政策體系不斷完善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8-2022年中國農村金融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指出,金融政策方面,通過發揮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再貸款、再貼現、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當地貸款的考核激勵政策,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村地區的信貸投入。目前,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執行12%的存款準備金率,比大型商業銀行低5個百分點;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執行9%的存款準備金率,比大型商業銀行低8個百分點。上述機構中滿足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當地貸款的,其存款準備金率可再降1個百分點。2016年創設扶貧再貸款,實行比支農再貸款更為優惠的利率,專門用于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擴大貧困地區信貸投放。截至2016年末,全國支農、支小再貸款余額分別為2089億元、537億元,扶貧再貸款余額為1127億元。
財稅政策方面,不斷擴大財政獎勵和補貼范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整合力度。自2008年起實施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和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政策。2015年將上述獎補資金整合并入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2016年中央財政向各地撥付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163億元。對農戶小額貸款實行稅收優惠,涉農和中小企業貸款損失準備金實行稅前扣除。對主要涉農金融機構按照3%征收率計算繳納增值稅。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品種擴大到15個,補貼區域擴大至全國,補貼比例逐步提高,并結合區域、險種情況實施差異化補貼政策。
農村金融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扎實推進農村支付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目前農村地區人均持卡2.8張,基本實現了“人人有卡、家家有賬戶、補貼能到戶”。截至2016年末,助農取款服務點達到98萬個,覆蓋行政村超過50萬個,行政村覆蓋率超過90%。截至2016年末,全國累計為1.72億農戶建立信用檔案,已有近9248萬農戶獲得銀行貸款,貸款余額2.7萬億元。
推動偏遠農村地區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工作持續推進。截至2016年末,全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從啟動時(2009年10月)的2945個減少到1296個;實現鄉鎮金融機構和鄉鎮基礎金融服務雙覆蓋的省份(含計劃單列市)從2009年10月的9個增加到29個。目前我國人均持有銀行賬戶數量、銀行網點密度等基礎金融服務水平已達到國際中上游水平。
積極利用數字技術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水平
數字技術具有降低金融服務成本、顯著提升金融服務效率的優勢。金融機構積極利用移動互聯網等新興技術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便利性。新興互聯網金融服務商利用大數據征信等技術優勢積極開發三農、小微融資市場。金融服務中數字技術使用水平不斷提升,網上支付、移動支付使用率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