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圓珠筆 輕工業 供給側改革
中投評論 | 中國為什么要自己造圓珠筆?
作者:中投顧問 時間:2016/1/29
全球經濟發展是基于資源稟賦不同所產生的比較優勢互補,一個國家或者經濟體什么都做,其實是不經濟的。從這一點上說,中國沒必要獨立制造圓珠筆。那還有沒有其他理由呢?
制筆企業的說法是,如果能造出加工機器和原料,成本能大幅降低,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便宜的產品。
其實這個背后有三個隱藏邏輯:
第一,國外前端企業有意通過壟斷,從中國賺取超額利潤;
第二,中國生產的前端產品(設備)就應該比國外便宜;
第三,中國消費者就是喜歡便宜的產品。
關于第一點,壟斷的產生不是由企業自己說的,往往是由于行業特性導致的高壁壘決定的。在不涉及政府保護性壟斷的情況下,一個企業通過自身的資本投入、技術投入等等所形成的壟斷其實值得尊敬的,其后期從市場上賺取的超額利潤是源于其起步發展時期的超額投入。這里并不是說中國制筆企業就應該受到國外上游企業的盤剝,而是壟斷未必是針對中國,不同行業環節有其特點。
接下來說第二點,這點其實是最要不得的思想。從經營角度,每個企業都希望壓縮自己的成本,但是每個行業的成本不是想壓就壓。煉成一噸鋼所需要的合金、炭、鐵礦等等都是實實在在的投入,算上設備、廠房等固定成本,加上員工工資等投入,以及為新產品所進行的研發投入和面臨的潛在失敗風險,特鋼企業自有其成本構成,為什么中國的特鋼一定要比國外的便宜(在品質相同的前提下)。
不斷向上游環節傳導的成本壓力,使很多上游企業都忘記了研發投入、技術改造、品牌建設等事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事項,中國特鋼企業沒有幾個真正在賺錢,至少活得不像國外特鋼企業滋潤。
第三點,實際上說明了很多中國企業對于消費者的理解并不夠。隨著中國多年經濟發展,已經形成了龐大的中產階級團體,消費觀念不再是“便宜就是王道”。去年,中國赴日消費800億,在其他國家也是各種買買買,國外的一些小產品越來越多的進入大家的生活(雙立人、虎牌、WMF、LAMY、ASICS等等)。消費的本質在于從產品中獲得滿足感(效用),因為價格便宜買東西往往是受到了收入水平的約束,現在這層約束在中國變得越來越弱。
按照正常邏輯,如果前端成本高企,一樣可以在后端高價出售,將成本壓力轉嫁給消費者,國內企業知道這樣消費者一定不會買自己的賬,其實問題不光出在原材料和加工設備(大家可以看看機械美學出的特發加工過程和BIC生產過程)。總之,我們要的是品質、設計、品牌等,當然在滿足以上條件的情況下,便宜更好。
筆者認為,中國沒有必要自己造圓珠筆,再說圓珠筆也不是戰略物資。總理以圓珠筆舉例其實是對基礎工業發展(高品質模具鋼、精密加工儀器)的期待,中國的供應側改革,更需要的是對基礎工業的強化,淘汰落后的產能、發展先進的產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的結構性過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