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香港經濟
中投評論|香港經濟之殤
作者:中投顧問 時間:2016/1/25
香港有過壯麗的輝煌時刻,它以彈丸之地,曾經引領了整個東亞的經濟和文化。從19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它都是當之無愧的東方之珠。然而此后它開始走下坡路,它的產業經濟一蹶不振。香港人將這種前后差異歸結為“回歸”,歸結為內地政府對它的粗暴干涉。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在香港的沉淪背后,到底有著什么樣的原因?
到底是不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本文將從產業經濟的角度,
闡述這個城市產業的崛起和衰落。
1970年之前,香港只不過是一個不起眼的殖民地,經濟規模小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當年度香港的GDP僅38億美元(按照當年匯率計算,以下各年同),此后香港的經濟突飛猛漲,到1980年,暴漲到288億美元。10年時間,其經濟規模暴漲了約7倍。這種恐怖的發展速度,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內地的任何一個城市都是望塵莫及。
內地各主要城市的發展速度在改革開放的前30年大致是每3到4年經濟體量翻一番。這黃金十年,奠定了香港產業經濟的基礎,此后整個香港,都在吃這十年的老本,一直吃到現在。為了看的更清楚,我們往前看10年。1961年香港的GDP是15億美元,相對于1970年的38億美元,10年時間的增長率僅1.5倍,這種經濟增長速度其實也不算慢,但相對于黃金10年而言,實在是不值一提。
對比一下1980中國最大最富裕的城市上海,以1147萬人口創造的GDP僅為311億人民幣,以當時美元對人民幣匯率1:1.49計算,約208億美元,人均GDP僅1800美元。而香港以506萬人口創造的288億美元GDP,人均高達5700美元。無論是經濟整體規模還是人均值,香港均遠遠的超越上海。
1980年后香港經濟仍然高速發展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1990年其GDP為769億美元,相對于1980年又增長了167%。2000年其GDP值為1691億,相對于1990年的增長率為120%。這種增速雖然比不上1970年代的黃金10年的增速,但也算很不慢了,尤其是在其經濟規模已經很大的情況下,能取得這種增速,也是非常好了。即便是在當時改革開放的中國,從一窮二白開始發展,能達到這種增速的城市也不多見。
然而此后香港的經濟增速迅速放緩,到2010年,香港的GDP規模為2289億美元,較2000年僅增長了35%。這種增速較前30年簡直就不能看。再之后其經濟增長每況愈下,2014年2909億美元。近幾年增速約5.2%,2015年增速約2.25%,已大幅放緩。
香港經濟失去快速增長是從2000年左右開始,這與它1997年回歸的時間點大致相同,香港人因此將自己的衰敗歸因于內地。然而,真相往往不是表面的那么簡單。香港經濟失去增長性的理由,與內地政府毫無關系。香港人在80年代之后徹底放棄制造業,這才是他們衰敗的主因。
根據香港統計局的公開數據,1980年,香港制造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值比值約42%。這個時刻是香港制造業的巔峰時刻,代表行業為紡織、玩具、塑膠。這三個行業全部為基礎型輕工業,并在全世界范圍內處于數一數二的地位。如果香港繼續在工業化的道路上走下去,那么它有可能像此后的韓國一樣,向上游發展,發展出強大的重工業,然后更有機會向下游發展,走上科技研發之路。然而這個時候香港開始放棄制造業。
港島的企業主們開始逐步將廠房內遷到內地,并滿足于最簡單的三來一補,不再進行任何產業升級。到1990年制造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值下降到約30%,到1995年就下降到約20%,2000年是12%,到了2010年,已經僅僅只有3%左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就業人口的絕對數,1980年香港制造業工人總數約100萬,而2010年僅10萬出頭。香港的本地制造業至此幾乎是死了個干凈。
至于被稱為香港驕傲的金融保險業,其占香港GDP的比值不低,2015這個比值為16%,比制造業的3.6%要高得多,但就業人數少得可憐,僅21.9萬人,比制造業的從業人數多不了幾個人,占香港279萬總就業人口的比值也僅僅只有7.8%。這個行業根本不足以支撐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而香港地產行業,雖然其風光無限,2015年其創造的增加值大致占香港GDP的6%,就業人口也僅僅只有12萬出頭,在香港的經濟活動中,并沒有占到什么地位。
目前支撐香港的最大產業,竟然是進出口貿易行業及旅游相關行業(零售及住宿餐飲業),2015年初進出口貿易行業就業人數48.7萬,零售行業就業人數27.1萬,住宿及餐飲業就業人數24.3萬,專業及商用服務業(清潔及同類服務業除外)28.1萬人,加起來一共達到128.2萬的水平,占了香港總就業人口的45.9%。產值方面,進出口貿易和零售行業加起來創造的增加值,占香港GDP的25%,而住宿餐飲行業僅占3.6%。
根據香港工業總會發布的調查報告,港資企業最為集中的珠三角地區,正面臨全面的勞工緊缺,缺口超過15%,與此同時,其經營成本普遍上升了15%。港資企業面臨困境的原因非常簡單:港資企業的技術水平太低,盈利空間非常有限,因此工資開得很低,無法吸引工人入職。港資企業基本上不會投入技術升級成本,更不用談什么研發了。在歐美產業回流的今日,低端的港資企業首當其沖,死得也是最快。
對于香港為何要在1980年后放棄發展制造業的問題,難以找到一個簡單的答案。1980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開始啟動招商引資。香港人從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機,他們將簡單的工業生產線搬遷到內地,圈占大量的土地,招聘內地優質而又廉價的勞工,用最簡單的方式掙起了大錢。正因為如此,他們對產業升級不再重視,忽略了技術方面的革新,僅關注于不斷的圈地復制模式。從他們放棄制造業開始,他們的衰亡已經注定了。
而對于一個總城市人口達到700多萬的城市,僅靠金融和房地產業是很難養活279萬的就業人口的。這兩個看起來高大上的行業,加起來也就是30來萬人的就業規模,這已經是香港這座城市所能達到的極限了,并讓它成為曾經的亞洲金融中心。要想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一步,增加以10萬計的就業崗位,其難度難于登天。
香港的年輕人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絕望,在一個產業空心化的城市長大,他們的人生前景灰暗得令人窒息。去碼頭當搬運工,去商場當售貨員,去飯店洗盤子,是近4成香港的年輕人必然的選擇,除此之外的其它職業選擇也好不到哪里去。運輸業容納了17萬就業人口,汽車維修、水電工等商業服務行業提供了總共35萬的就業崗位,全是低端服務業職位。來內地發展?從香港人與內地人之間的文化和思想方面的巨大差異來看,短期內根本就無法相融。這幫絕望的年輕人,終于嘗試發出自己的聲音,相信這也是香港的學生們對于占領中環這種毫無意義的活動如此熱衷的經濟學上的原因。
香港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在于:缺乏腹地。任何產業都需要腹地,需要消費人群,需要新生的勞動力,需要廣闊的市場,而香港沒有。閉關鎖島,自給自足,將自己從內地隔離開來,香港經濟將沒有翻身的余地。香港的制造業死亡,固然有著港人厭惡實業的社會心理作祟,但香港本身缺乏腹地,也是促成惡果的客觀因素。制造業需要腹地,服務行業也需要腹地。港口物流行業就不說了,哪怕是醫療行業,要掙錢的話也需要廣大的客源,這些香港本身都沒有。
而香港的未來之路,只能是把服務業搞出來,讓整個中國成為香港服務業的腹地。香港的現代化醫療體系如果可以面對整個中國內地的市場,那會有多么大的空間?能解決多少就業?
然而最麻煩的,就在于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融合問題。文化上的差異就不多說了,最起碼兩地之間自由往來就麻煩得要命。要真能融合了,香港的現代服務業優勢將橫掃內地。香港律師們對國際法律的熟悉程度,可不是內地律師能比的。在醫療、法律、保險、教育這些個高大上的服務業領域,香港幾乎可以橫掃整個內地,沒有敵手。
融合,才是香港的出路。避免產業空心化,提升高端服務業,擴大市場輻射內地才是香港未來經濟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