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私營企業
私營企業的”邪氣“與小農思維
作者:中投顧問 時間:2016/1/12
經濟下行,中國的私營企業備受煎熬。要尋找出路,除了要分析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反思自身也是必要的,這里的探討將目光聚焦于中國傳統私營企業的經濟觀念和思維。
中國的私企有三類特色的起家方式:
第一類是這些私企老板無法進入國企等體制經濟,因此通過做小生意謀生。結果沒想到,生意越做越大,最后成為私營企業。這些企業很多都是服務業企業,包括餐飲、娛樂等企業。
第二類是有的私企老板看到中國開設“血汗工廠”、做出口產品能夠賺錢,因此跟著做“血汗工廠”。在21世紀的前十年,這些出口加工的“血汗工廠”迅速發展,產品賣到全世界,成為私營經濟的“主干部分”。
第三類則是進行仿造和假冒偽劣產品生產,也被稱為“山寨”。“山寨”產品主要基于兩點,一是利用中國“血汗工廠”的環境,二是利用中國缺乏知識產權保護和消費者保護,給這些老板以生存空間。
從中國傳統私營企業的起家方式中可以看出,他們大多有一種“邪氣”。他們往往粗糙、善變、不講原則,大多依附于時代大勢生存,完全是特殊經濟環境下適者生存的產物。他們所主導的市場環境近乎霍布斯所描繪的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自然狀態”,所謂“狼文化”、傳銷經濟、“成功學”在其中大行其道。而一旦賴以生存的經濟大勢散去,這些傳統落后的私營企業就失去了生存空間。
這種“邪氣“,我們經常用“小農經濟思維”來概括。在費孝通《江村經濟》講述的繅絲合作工廠開辦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典型的傳統中國農民經濟思維。他們既精明也保守,在做出決定時,目光一般較為短視,只有在短期看得見的利益驅動下他們才采取行動。如果僅僅憑借外部市場、資本、技術的導入和這些農民,開弦弓村的這個繅絲合作工廠是開辦不起來的。在這其中,以周姓村長為代表的鄉紳階層其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這,其實涉及到經濟觀念背后的社會組織結構問題。在一個社會中,當下的社會的組織結構決定了各個經濟形態的發展狀況,中國的私營經濟也不例外。
而中國私營企業所處的社會組織結構筆者認為有兩個主要的特征:
一是中國的私營企業沒有一個如同開弦弓村鄉紳們那樣的穩固的社會階層去主動承擔他自身的歷史使命。解放后中國進入計劃經濟時代,鄉紳階層宣告覆滅,而后改革開放那些脫離計劃經濟體系的私營企業們缺乏內生動力,依附于時代大勢生存,生存根基薄弱。
二是工業化發展前期階段中的粗蠻發展邏輯。改革開放這三十多年,中國經濟總體處于工業化前期階段。工業化前期,企業一般通過“低買高賣”、“信息不對等”、“模仿、山寨、低價“來搶占市場,甚至習慣于用賄賂權力、鉆制度和政策的空子等手段來積累財富,污染環境一般也不放在心上,他們只想著賺錢、賺更多的錢。
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代表著中國正緩步走出工業化前期階段,但是未來如何?中國是否需要如同中國鄉紳和西方精英中產那樣的社會階層來主導當下的社會組織變革?這些卻是要好好思量一番。私營企業的“邪氣”和“小農經濟思維”其實是問題的表面,真正的關鍵在于社會組織結構變革要適應當下和未來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