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生鮮電商 肉類產品
生鮮電商變革傳統渠道,肉類產品有望率先崛起
中國電商經歷多年快速發展后,行業整體的流量紅利時代已經結束,開始進入到細分領域深耕階段。從品類上看,標準化強,購買頻次高、運輸方便的產品已經被挖掘干凈,從市場空間看,跨境電商和農村電商經歷2015年的強勢推動,即將進入到快速增長階段,那未來幾年,新的市場增長點可能會在哪?個人認為,生鮮電商將成為電商行業下一個爆發點,并且其中的肉類產品將率先崛起。
(一)生鮮電商的千億級市場規模令眾廠商垂涎
生鮮電商被稱為“電商最后一片藍海”,生鮮品類具有高頻次、高粘性、高毛利的特點,屬于消費者的基本消費需求,從現有的市場規模估算,生鮮電商是一個超過千億元的的細分領域,如此體量下能夠培育出與阿里、京東相抗衡的電商巨頭。生鮮電商作為電商行業的一個切口,被許多電商企業看好,甚至有人提出“得生鮮者,得天下”的論斷。阿里、京東、中糧、蘇寧易購等前2年都在生鮮領域抓緊投資。天貓推出“喵鮮生”頻道,并且讓菜鳥網路進行物流支持。京東則斥資43億重金入股永輝超市,進一步完善本身自營生鮮的布局,通過重磅促銷活動,開始培養消費者在京東購買生鮮的習慣,并加強黏性。物流巨頭順豐也通過順豐優選依托自身的物流優勢進入到生鮮領域掘金。此外,還涌現出一批以本來生活、沱沱工社為代表的生鮮垂直電商以及依托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的創業團隊。
(二)“物流之傷”阻礙行業發展
中國的物流行業一直被詬病不已,發展基礎太差,尤其是冷鏈運輸,與國外的差距太大,國內也始終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生鮮物流配送體系。冷鏈物流的三段,干線運輸、倉儲和宅配都存在諸多問題,第一是基礎設施的不足,全國現有的冷鏈車輛數量少,僅為日本的一半;第二是冷鏈成本高,中國生鮮產品的運輸保存環節冷鏈運輸占比低,規模效應不突出,市場的冷鏈運輸的供應有限,導致成本過高;第三是冷鏈運輸沒有成為行業標準,中國的生鮮產品物流要求低,常溫運輸為主,產品質量無法得到保證。
(三)為什么是肉類產品可能率先崛起?
肉類產品成為生鮮電商可能崛起的品類是基于產品標準化問題和生鮮電商模式走向綜合得出來的結果。
生鮮電商產品上線一直面臨著產品標準化的問題,非標準產品一是很難讓消費者進行對比選擇,二是電商企業很難進行SKU的設置。產品標準化一直阻礙生鮮電商企業SKU的擴張,沒有SKU的擴張,就不能為消費者提供充足的選擇,阻礙進一步提高使用黏性。肉類產品從從大行業來看,也是具有同樣的問題,不同品種、不同部位的肉質差別較大,也是難以標準化的問題,但是肉類行業,尤其是豬肉行業相對其他生鮮領域具有獨特的地方,標準化、替代性和安全性三個具有極好的基礎,在生鮮電商渠道變革中具有首先崛起的可能性。雙匯、雨潤、金鑼等品牌已經形成了較好的基礎,消費者的認知度高,產品標準化做的相對較好。在生鮮產品標準化以及消費者進行選擇時阻力較小。
基于中國農產品流通渠道、冷鏈運輸發展現狀、生鮮產品即時需求的特點,中國生鮮電商的發展模式將向“本地化+O2O”轉變,將依托大量實體店鋪,破解生鮮高昂的物流配送成本,滿足生鮮消費方便、快捷的核心需求,或將成為未來大眾生鮮電商的主流模式。中國肉類企業擁有全國布局的屠宰基地+高認知度的品牌+廣泛的線下門店的傳統優勢,十分契合未來生鮮電商的發展走向。
生鮮電商主要是對傳統生鮮產品的渠道變革,肉類產品的歷史優勢在電商時代仍將得以發揮,具有率先崛起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