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江蘇經濟 南通經濟
江蘇省各市之間的關系
作者:中投顧問 時間:2016/1/15
討論南通市的定位,很糾結,不僅是我們,客戶自己想必也很糾結,不禁想起了所謂的“內訌省”的名號。簡單總結下江蘇省各市之間的關系,以及被省內人自嘲為“內訌省”的根源。
(注:以下文章無任何挑撥離間之意,僅為在理解各城市定位時,從文化和經濟發展情況上試說明各區域之間關系,文章內觀點來源于諸多網友及自身的一些看法。僅供參考。)
江蘇省共十三個市:

省內存在著三個層面本省人所謂的“內訌”:
第一層,蘇南和蘇北的不融合;
第二層,各個城市之間的不融合,如寧(南京)蘇(蘇州)之爭、寧揚(揚州)之爭、揚通之爭、通(通州)常(常州)之爭、常錫(無錫)之爭等等;
第三層,某些市內部各區之間的競爭。
第一層,蘇南與蘇北,甚至是“蘇南、蘇中、蘇北“的不融合。在外省人看來,一般認為蘇南就是指長江以南,自然包括蘇州、無錫、常州、南京、鎮江,但省內的“蘇南人”不這么看,蘇南單指蘇錫常,經濟發達,而鎮江和南京不算吳語區,不好融合到一塊兒去。再說蘇北,長江北岸本應叫“蘇北“,但南通、泰州、揚州不這么想,創造了”蘇中”這一詞。再往北,就是徐州、淮安、鹽城、連云港、宿遷,才是”蘇北“。蘇南、蘇中、蘇北三個區域不融合,甚至包含著徐州與三個區域都不融合,因為徐州和連云港的文化更接近于山東。
第二層,市與市之間的競爭。
存在多對“矛盾“。蘇南城市之間相互競爭,蘇北城市之間的競爭,以及蘇南與蘇北幾個城市之間的捉對競爭。
區域內的競爭如蘇南的蘇錫常三個城市的競爭,蘇州、無錫、常州經濟實力都非常強。蘇北派區域之間的競爭更有意思,蘇北派傳統意義上都是淮陽文化,無論人口還是面積都占了江蘇省的一半,但實際上內部也是“不團結”。首先蘇北區域大,經濟發展也不平衡,通揚泰(泰州)在蘇北屬于領先地位,在全國也屬于經濟文化較強地區,自己發達了就不帶窮弟兄玩了,所以革命性的發明出了一個詞匯“蘇中”,其實蘇南和蘇北其他幾個城市都不認可這個稱號。有趣的是我們調研時候也印證了這個說法--一些南通當地人稱自己所在的南通市是蘇中地區。
而蘇中本身也有“矛盾”,泰州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是從揚州分離出來的,所以揚州人以泰州宗主自居。至于我們調研的南通,這個地方相隔30公里就無法聽懂對方的語言了,東部沿海地區方言接近崇明,中部市區方言獨特,而西北部與泰州鹽城接壤地區就是標準的蘇北方言了。一個幾千平方公里的地方,至少有3種截然不同的方言,這地方能否“團結”就可以想而知了。南通六縣一市,啟東、海門人民是一家,其他都是江北人,這就是南通的現狀。
至于淮安、宿遷、鹽城,表面上還算團結,隨著近些年鹽城南部經濟發展迅速,三者已經有些“攀比”的苗頭了。
區域之間的捉對競爭如通常之爭,南通這兩年的GDP超過了常州,南通地區以前包括現在總是拿常州做標桿、作比較,常州GDP逐漸落后自然不甘心。
最后說說徐州和連云港、特別以徐州最具代表性。徐州可以完全說是一個北方城市,濃重的北方口音,自古就是戰略要地,去山東和河南比去省會南京近,文化更接近山東。因此徐州與山東融合比與江蘇融合得更舒適、自然。
第三層某些市內部各區之間的競爭不再贅述。
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競爭,主要是因為不同的文化和經濟發展競爭的原因。
1、文化原因
江蘇有兩種文化。蘇北派是淮陽文化,蘇南派是吳越文化。整個江蘇方言分三個語系,淮語系、吳語系和南通話。南通市北三縣海安、如皋、如東,方言屬于淮語系,而啟東、海門兩縣方言屬于吳語系,跟上海話尤其是崇明話很相似,因為崇明島本來就屬于這兩縣分治,解放后才劃入上海,直到現在兩縣在島上還各有幾個村子。而南通話只有南通市區及周邊通州區講,獨此一家。
文化不同,主要就是語言不通,統計大江蘇,大大小小方言70多種,聽不懂那怎么溝通呢,再加上文化方面其它的差異,自然就有了上述的不易融合和認同。
2、經濟競爭

看此圖就明白了,蘇南人(蘇錫常)經濟上的優越感,只不過最近幾年,常州相繼被南通和徐州所超過。而蘇州GDP常年排在江蘇第一,當讓“不服”南京了,蘇州是吳越文化的老大,江蘇第一經濟體。
這里還沒談到各個市的歷史呢,歷史原因也使多個市之間互不相讓。細數江蘇省內區域與區域、城市與城市、市與自己的區等各種競爭和不容,一天一夜也說不完。不過存在一定的經濟競爭也是好事,從好的方面說,可以讓各個城市你追我趕,積極促進江蘇省整體的發展。
初步理解了江蘇省的區域、市的文化和經濟發展歷程,才能結合各市相對優勢產業,進行定位。比如南通可以憑借工業的強勁、家紡的實力,定位為江蘇/長三角的新的經濟增長極;憑借對人口的吸引能力(包括現在的產業人口、未來可能的養老人口),定位為長三角的樂享/包容/宜居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