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產業園區
以產品的視覺思考產業園區
作者:中投顧問 時間:2015/11/27
產業園區是什么?答案是多樣化的。有人將產業園區理解為空間,即一片土地,土地上面有廠房、有商務樓、有倉儲、有商住配套。有人則認為產業園區是各類生產功能的集合,除了上述物業之外,還有產業服務,如金融服務、科技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甚至,也有人懷著烏托邦式的情懷,認為產業園區是一個地方發展的寄托,仿佛有了園區就有了希望和未來。
實際上,無論哪種觀點既無對錯之分,也無全面與片面之說,只是在如今眾多產業園區發展遇到瓶頸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用一種新的視角去看待產業園區,那就是“產品”的視角。
來試想一下,一家服裝企業需要為自身制定產品競爭策略,它的管理層將從哪幾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呢?首先,他們需要明確目標消費群體,即需要知道他們的產品將賣給誰,這里面包括了年齡、性別、價值取向、消費能力等因素的考量。第二,他們需要進行品牌設計,即清晰品牌的價值體系,是提倡時尚的,還是運動的,還是穩重的。第三,他們得要知道自己要賣哪些產品,哪些是占量產品,哪些是競爭產品,哪些是形象產品。第四,他們得明確產品往哪賣,從大區域上包括哪些省份,從層級上來說是到區縣,還是到鄉鎮。第五,制定合理的銷售渠道,即產品通過哪些通路銷售出去,是線上的、還是線下的。
如今所謂的產業園區定位,實際上也是這類問題的組合,并無過于復雜的地方。第一,一個園區需要明確吸引哪些企業或個人,即把誰視為客戶,這里面包括了產業定位、客戶規模定位和客戶區域定位。第二,園區需要有清晰的對外形象,是大而全、還是小而精,是技術型形象、還是生產型形象。第三,園區需要設計清晰的產品和服務組合,即能為入駐的企業和個人做些什么,哪些服務是贏利點,哪些服務是無法盈利的,甚至是免費的。第四,園區的服務覆蓋范圍有多大,是僅限于本地,還是會輻射周邊,輻射的范圍又有多大,周邊是否存在競品。第五,園區的招商渠道是什么,即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進行推廣和招商。
回答完這五個問題,或許可以發現,規劃產業園區和制定產品競爭策略實際上有相當多的共通之處。對于園區,我們不必要以特殊的眼光去看待,以最微觀的視覺去做好規劃,或許就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推動下,傳統產業園區開發商正在謀求轉型。專家認為,當前我國產業園區發展存在問題較為突出,重收益輕服務,重數量輕質量,“空心化”和“同質化”嚴重,應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契機,轉變發展模式完善創新創業服務,實現傳統園區轉型。
--傳統產業園區面臨轉型“三大瓶頸”
當前,中央政府致力于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產業園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承載主體,將在“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浪潮中扮演先鋒角色。這要求產業園區直面問題,轉型升級,擔負起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的主力作用。
據專家介紹,產業園區是承載產業成長的基礎設施,是產業創新和發展的平臺。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發展產業集群化,產業園區迄今已有20多年歷史。
我國的產業園區有以下幾種發展模式:第一類是圍繞高新技術產業而進行的;第二類是圍繞創業產業等進行的,此類物業類型主要是一些創意產業園項目;第三類是圍繞物流產業等進行的項目。
中國產業新區研究院數據顯示,產業園區支撐中國經濟強勁增長。2012年,全國105個國家高新區實現GDP5.22萬億元,約占全國經濟總量的10%;2013年1-9月,全國200個國家級經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778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2.6%。
據全國房地產經理人聯合會執行主席兼秘書長楊樂渝介紹,產業園區在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產業亟待轉型。中西部地區產業園區多以勞動密集型的低端制造加工為主,東部沿海地區雖已建立起新興產業的集聚群,但依然處于“微笑曲線”低附加值的中間環節,結構層次低,科技含量不足。
二是陷入惡性競爭。一些地方發展產業園區單純只為招商引資,沒有找準區域經濟優勢定位,導致產業園區特色不夠鮮明,沒有形成產業錯位發展、互補發展、協作發展的格局,低水平重復建設較多。不少園區之間為爭項目,競相壓價,不計成本,導致無序競爭,從而導致產業園招商難、空心化和泡沫化嚴重等,有的產業園區入駐率非常低,淪為“鬼城”。 三是配套服務薄弱。多數地方在發展產業園區時,只注重發展核心產業本身,金融、研發、營銷、廣告等外圍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服務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可持續的人才教育機構和完整培訓體系。有的園區只是簡單收取租金,等企業入駐后成了“甩手掌柜”。
--部分傳統產業園借力“雙創”實現轉型迸發活力當前,眾創空間等新型孵化服務機構如雨后春筍迅速興起,很多產業園抓住機遇實現轉型。一些產業園向孵化功能轉型,發揮創新創業、線上線下、孵化投資等優勢,因低成本、全要素受到創業者認可。
位于湖北武漢的“漢陽造文化創意產業園”,其所在地前身是昔日中國大型工業的聚集地,曾匯聚國營大型企業824工廠、武漢國棉一廠等工業產業。20世紀90年代,隨著企業改制、外遷,“漢陽造”陷入長達數十年的沉寂。
2009年開始,漢陽造文化創意產業園保留老工業基地風貌,通過市場化運作和精細管理,讓老產業園實現了新價值,2014年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據介紹,漢陽造創意園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服務發展模式,為園區入駐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商務、資金、信息、咨詢、市場、培訓、政策與人才支持、技術開發與交流、資源整合與國際合作等多方面。此外,還引入中介服務機構,為有需求的企業提供針對性、專業性的個性化服務。
通過精細化服務和科學管理,“漢陽造”園區借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東風實現了成功轉型。園區企業數量從起初的22家發展至近百家,2014年,成功培育2家文創企業上市。當年實際解決就業人數近4000人,成為“城市再生、可持續發展、資源節約型”經典案例,同時也提升周邊地區的城市環境品質。
類似成功轉型的園區不止“漢陽造”一家。大連軟件園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高煒認為,“去房地產化”是產業園地產未來的發展方向,不能再用房地產的思維去開發產業園區,而是應該從行業、投資的角度為企業提供服務。
--專家:“軟硬兼施”突破產業園轉型重圍
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程虹教授認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產業園發展動力,要利用這一難得的好機遇,實現轉型。他說,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一部分是來自于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當前中國處于結構調整“爬坡過坎”階段,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的程度還較大,多年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需要調整,去庫存、去產能化還需要一個過程。
“但是,中國經濟不缺增長動力。雖然工業增速在下滑,但是服務業發展在加快。”程虹說,中國政府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等新的動力在加快孕育成長,這都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
專家認為,產業園區是產業創新和發展的平臺,這個平臺自身也要創新和發展。如何讓產業,尤其是創新產業和項目,在園區落地成長,正成為產業園區發展關注的焦點。 相關人士指出,引導產業園區發展完善產業孵化和培育服務,不是要開辟新的場所,更不是“大興土木”搞建設。
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指導委員會委員易鵬介紹,美國、德國、法國為打造孵化服務可謂“軟”“硬”兼施:一是必要的硬件服務,也就是場所、基礎設施等物理條件。這些場所大多都是現有的,例如圖書館,咖啡廳等;二是軟件服務,也就是孵化器向入孵化企業所提供的各種援助服務,包括基礎服務和專業服務。
易鵬建議地方政府制定相關政策,發揮創業服務機構的集聚效應和創新創業規模優勢,激發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的參與熱情。整合企業、大學、研究機構、智庫、中介組織、投資機構、孵化器等社會各方資源,幫助創業者低成本對接資源,提升創業創新的“軟環境”,避免產業園和房地產商以“雙創”之名行地產之實。
產業園區在“雙創”背景下 如何突破瓶頸尋求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