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投顧問 族群精神
淺談中國的“族群精神”
作者:中投顧問 時間:2015/9/24
某天和一個朋友閑聊,無意中他問道:“你覺得我們華夏民族的族群精神是什么?不是指國家意識,是指社會樸素的價值觀、具有共識性的品質、行為習慣等”。我一時想不起來,是禮儀?仁愛?勤勞?還是其他……環顧世界,發現世界上每一個比較強大的國家、或者說有生命力的族群都存在著一種社會共識、一種印入骨髓的族群精神。
西歐的“騎士精神”
西歐的騎士精神沉積著他們民族自遠古就存在的尚武精神,榮譽至上,英勇無畏,忠誠守信,代表了中世紀貴族的高尚品格,也引領了整個族群的精神向往。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騎士精神轉化成了紳士風度,逐步形成了現代文明生活中男人的基本人格標準,指導整個族群以正義感為使命,不違背自己內心良心的呼喚,不畏犧牲、勇敢的與一切丑惡戰斗。
美國的“牛仔精神”
伴隨著美國的“西進運動”,牛仔文化逐步構筑起一種美國的族群精神。她以追求自由為核心,表現出冒險、堅毅、特立獨行的獨特內涵。隨著時代的變遷,好像那個牛仔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但是牛仔文化的精髓已經深深根植于美國人的心中。
以色列的“奮斗精神”
以色列是一個充滿生機、頗具魅力的國家,也是我十分尊敬的一個國家。歷史留給以色列的不是古老和榮耀,只是零散和辛酸。五千年來,他們飽受滄桑,游離于全世界,過著流浪的生活。在二戰時期,先后被屠殺的猶太人有600萬之眾。
一個族群,一個國家,離散的民族,唯有精神和文化是生生不息的。幾千年的磨難,鑄就了他們的族群性格——自強不息、執著追求的奮斗精神。我欽佩的不是猶太民族的智慧,而是這種堅韌、自強不息的族群性格。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鐮倉幕府,后經過江戶時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開始時,倡導忠誠、信義、尚武、榮譽的,本意是善良的。但隨著政治、統治等的需要,整個武士道精神也開始發展改變,在侵略擴張的政策推動下,其逐步變成激勵士氣、統一國民思想的武器。在二戰中,隨著日本對周圍國家的傷害,武士道也變得令人反感。但是武士道作為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即使在今天,其也深深影響著日本的生活方式、精神世界。
中國的“?”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五千年文明延續永存的國家。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必然有著無比強大的文化和族群共識。這個族群共識是什么呢?
沿著歷史的脈絡,不難發現春秋戰國是我國文化早期最璀璨的時期,各種思想流派,儒、法、道、墨、兵等,著書講學、互相論戰,文化空前繁榮;隨后,秦國統一華夏,以法家治國,焚書坑儒,排斥他學,法家成為正宗;直到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式確立了儒家文化的正統地位,其核心是“仁”,思想中的孝、悌、忠、信 、禮、義、廉、恥無不彰顯“仁”的精髓。往后幾千年,儒家文化經過千錘百煉,已經深深烙印在華夏子孫的靈魂里。
可是到了當代,儒家文化慘遭浩劫,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破四舊”,絕對的破舊立新,革除一切舊文化、舊思想,對儒家文化的全盤摒棄深深的動搖了族群共識的根基,人民也開始處于內心迷茫、惶恐之中。
在經過長達十年的艱苦努力后,文革終于結束了,但族群尚未恢復創傷、重塑共識,改革開放的春風就吹到了,紛雜的外部世界不斷沖擊著、咆哮著……到現在,有人問:我們的族群共識是什么?樸素的價值觀又是什么?一下子我真的不知道該答什么。是“仁愛禮讓”?是“堅韌勤勞”?還是有人喊的“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尚武精神?猛然間發現我們的族群基礎已經變的十分微弱。
短短五十年的變遷讓人震驚,族群共識精神的迷失更讓人深深的感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