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經濟轉型
馬遙:國內經濟轉型需要翻越4座大山
作者:中投顧問 時間:2014/3/20
2011年,我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面對2008年之后復雜的國外經濟環境,我國依然保持強勁的經濟增長,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我國經濟總量增長達到規模后,經濟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而在此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開始顯露。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必須轉型,留戀原有的人口紅利、技工紅利、資源紅利將造成惡果,而轉型的成功與否則關系到未來的經濟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結構面臨著諸多問題,如投資消費比例不協調,沒有擺脫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各局;投資中以重化工行業為主,服務業投資所站比重偏低,服務業發展滯后;工業內部比例不協調,工業增長中過度依賴房地產相關行業和重化工行業;增長方式仍然以粗放型為主,資源、環境、土地的承載力日趨衰落;外貿結構不合理,出口產品仍然是以勞動密集、初級技術產品為主,成本競爭的壓力依然較大等。
業內人士根據中國經發展現狀指出了未來我國需要面臨四大轉型方向: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轉型、從工業化主導向城市化主導轉型、從私人產品供給向公共產品供給轉型、低碳經濟轉型。
其分析依據分別是中國已經處在消費結構戰略性升級的新階段,在此基礎上中國經濟從投資主導轉向消費主導正當其時;世界上國家城市化率普遍在60%左右,但是中國距離這一標準至少相差14至15個百分先,因此應抓住城鄉一體化議題,推動中國邁入城市化時代;目前國內民眾在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產品上的需求不斷增加,而公共產品供給與民眾的消費傾向密切相關,若不推進轉型,民眾消費傾向無法改變,國內經濟也就不具備可持續發展基礎;高強度的碳排放不僅給中國帶來節能減排的壓力,更帶來經濟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壓力。
中投顧問宏觀經濟研究員馬遙指出,從我國經濟的整體運行來看,經濟增速下滑是必然的趨勢。長期以來,經濟的高增長隱藏了其本身存在的問題。然而經濟增長下,內部的不協調、不均衡使得這些問題不斷的積累加劇,最終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障礙,也成為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的必須要翻越的大山。
首先,產能嚴重過剩。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推出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給國內經濟注入強針劑。我國經濟在投資的帶領下繼續高歌猛進,截止至2012年,投資占GDP的比重進一步提升至47%,而國內產能的利用率卻不斷的下滑,從80%的高點下滑至60%。在去產能的過程中,我國經濟必然會經歷一個極其痛苦而煎熬的過程。
其次,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加劇。國內經濟瘋狂的另外一個表現是,地方政府瘋狂的進行固定資產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其債務也在不斷的增加,甚至部分已經達到償債困難的境地。國家審計署對全國36個地方政府本級2011年以來政府性債務情況進行了審計,結果表明36個城市中的224家融資平臺公司有151家當年收入不足以償還到期債務本息,也就是說高達67%的平臺公司理論上已經破產。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不容忽視。
再次,房地產市場泡沫日益加大。一路高歌猛進的房地產市場已經成功的綁架了我國的經濟,成為國內經濟的重要支柱。在社會各界的廣泛認識中,房價下跌是機會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一方面政府不會以大力地打壓房價;另一方面房地產市場仍嚴重供不應求,房價堅挺是必然的事情。然而,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已經越積越大,系統脆弱性已經經不住太大的風吹草動,而風險來自各方各面,根本無法預料。
最后,金融市場風險不容忽視。經濟刺激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而銀行正是資金支持的主要主體。但資金的流動講求的是風險與收益的匹配,我國其實并沒有那么多的優質項目,而商業銀行卻在響應政府號召下不斷的對質量差、風險大的項目進行貸款,風險日益提升。與此同時,同業業務、影子銀行、理財產品等業務也掩蓋了銀行真實的風險。
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的重要時期。一方面,社會的杠桿在不斷的提升;另一方面資本的回報率卻在不停的降低,提升的杠桿成為經濟的沉重負擔。經濟原有的增長方式不可持續,但新的增長動力仍未形成,深層次的問題必須要解決。
從新領導班子諸多表現上看,領導層對經濟放緩的容忍度正在加大,在推動改革與穩定增長的權衡中更多的選擇了前者,力圖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深層次問題。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會議上明確指出:“要實現今年發展的預期目標,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資,空間已不大,還必須依靠市場機制。應通過簡政放權等其一系列改革,鼓勵民間投資及消費。”
然而,改革涉及的面太廣,我國經濟積累的問題也太多,我們必須要在千頭萬緒中找打能有效梳理、解決問題的根。行政效率低下、政府管制太多、經濟發展過度依賴銀行信貸,而信貸卻傾向于低效、高風險項目等。所有問題之間都有緊密的聯系,而這其中政府和金融機構是最為關鍵的一環。
中投顧問產業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指出,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變革的重要時期,必須通過實施各項改革,才能提升市場活力,提高整體經濟運行的效率。而改革必須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齊心協力,通盤考慮、統籌規劃,著眼于經濟長遠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