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投顧問 經濟轉型
“春江水暖鴨先知” 中國經濟轉型市場先行
作者:中投顧問 時間:2014/3/20
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沖擊最為顯著時,中國經濟增速顯著回落,此后大規模政府投資的刺激促使中國經濟率先出現V型復蘇。但是之后大規模投資刺激的效果逐漸趨弱,其負面影響開始逐步顯現,主要表現為通脹壓力較大、勞動力成本上升、貿易順差減少、地方債務壓力加大等。這意味著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取得成功的高儲蓄、高投資、高經濟增長的“三高發展模式”必須進行轉型,否則會面臨深刻的挑戰。
中投顧問宏觀經濟研究員馬遙表示,所謂經濟結構轉型與升級,表現在宏觀現象上就是國民經濟不同發展過程中的龍頭行業更換;在企業微觀現象上表現為企業提升品牌銷售渠道和科技含量以提升效率,擺脫簡單勞動力與資金投入獲取增長的方式。盡管各方對于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與升級普遍憂心忡忡,但實際上這個過程在2008年之后就已經悄然開始。
2009年初,中國東部沿海出口企業開始借力互聯網電子商務力量,開始開拓內部市場。中國東部沿海出口企業強大的工業制造能力一直與國內大市場相割裂,之所以如此,在于其高度專業化制造分工,從一開始就是與全球產業鏈制造端轉移密切相連,與國內需求沒關系。從中國商業法律體系的效率看,東部沿海的強大制造能力,根本不可能從其內部市場生長出來,因為交易成本太高。一個傳真發過來,就可以讓企業安心生產,而不擔憂貨款拖欠或者違約問題,這在國內市場中是不可想象的。中國實體商業環境太惡劣,網絡成為降低交易成本的最佳手段,這是電子商務在中國興起的根本原因。
2012年,阿里巴巴的在線銷售額高達1萬億,而同年中國GDP總值也不過是40萬億左右。包括淘寶網在內的國內電子商務,目前各方初步估計解決了近千萬人就業,這背后其實就是東部沿海出口制造業和國內市場統一的結果,因為網絡數以千萬計的電子商務賣家,很大程度是東部沿海出口企業的分銷商。電子商務在2011——2012年出現爆炸性增長,這直接拉動了包括物流快遞等行業的高速增長。盡管在2012年,中國經濟出現增速放緩的現象,包括鋼鐵、煤炭等傳統周期性行業出現經營困難的局面,一些傳統制造業中小企業頻頻關門,但物流快遞和運輸企業卻火爆增長,同比增長高達12%。從趨勢上看,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的中國電子商務,整合國內大市場與出口企業強大制造能力,是完成擴大內需刺激經濟的必然之路。所謂經濟結構轉型,其實早就悄然進行,而主要力量并非政府有意規劃,而是萬千企業在經濟谷底圖謀生存的最終結果。
中投顧問產業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指出,就企業本身而言,增大技術投入以提升效率,擺脫簡單勞動力投入以擴大再生產的路徑,其實早在各地上演“民工荒”之時就紛紛采取對策。要么是將工廠搬遷到內地,要么收購國際品牌開拓銷售渠道,要么增大研發投入或提升固定資產設備。這包括吉利收購沃爾沃,但最典型的應該是臺資在內地代工龍頭企業富士康的舉動,目前富士康已停止在內地招工計劃-其實也是低薪下“無工可招”,而改為一百萬機器人計劃。目前除了洛陽地區,富士康的機器人項目已經在晉城下線。郭臺銘此前表示,2016年,定位為智能化機器人生產基地的山西晉城富士康產值可突破500億元,“要在5到10年內看到首批完全自動化的工廠,并在數年內通過自動化消除簡單重復性的工序。”作為150萬雇員的最大代工廠,停止招工而搞機械流水線,對于中國經濟產業升級而言有標桿性意義。
中國經濟轉型可以往三個方向走。其一,嘗試新業態,如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機正式推出,隨后,小米推出了小米盒子、小米電視、小米路由器,2013年小米含稅營收將超過300億元人民幣,但此時距這家公司發布自己第一個產品,才僅僅兩年。不光是信息消費,節能環保、新能源 、新材料等新業態中,轉型升級之機也大量存在。其二,使技術達到新高度,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其核心必然是技術的升級換代。企業只有不斷地堅持技術創新,才能在轉型升級的大潮中不斷前進。其三,到新的國家投資,U型曲線讓中國企業多勞少得。通過跨國并購國外大型企業,我國企業可以順利提升自主品牌影響力,這是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方式。截至目前,今年中資企業海外并購規模達562億美元,盡管這樣的總規模低于去年的621億美元,但仍遠超日本企業今年407億美元的水平。中國今年在海外并購方面雄踞亞洲榜首,奪過日本保持了兩年的第一位置,這一點值得欣慰。
當前我們的國家盈利模式正面臨著深度轉型的重大挑戰,長期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要素紅利、人口紅利以及全球化紅利的勢能都在衰減,主要依靠低成本刺激的出口超高速增長逐漸回歸常態增長,以大量增加資源資金投入維持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已走到盡頭。未來“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要在外部環境變數多、資源環境約束增強、生產要素成本提高的情況下,實現高質量、高效益的經濟增長仍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