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侯宇軒 生態制度建設
《財經中國》專訪中投顧問侯宇軒:加強生態制度建設推動環保產業發展
作者:中投顧問 時間:2013/12/24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制,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表示,國家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深化了“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建設放在同一水平線上,確立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在全面深化改革總體部署中的地位,豐富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內容,把資源產權、用途管制、生態紅線、有償使用、生態補償、管理體制等內容充實到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來。
生態問題是當前我國經濟要保持持續增長的最大瓶頸之一,還嚴重威脅到人口素質,據中國社科院等部門聯合調查報告表明,PM2.5霧霾、土壤重金屬超標等環境污染,對于人體的器官和功能有諸多的損害,長此以往,我國人口素質將下降,勞動力資源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受到影響,經濟又談何發展。因此,為保證我國經濟持續增長改革必須注重環境問題的改善。
“生態文明制度是否系統和完整,是否具有先進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生態文明水平的高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態文明的硬實力,先進的制度體系是生態文明的軟實力。”生態文明的軟實力,更能讓人對環境保護上升到道德高度從而自發約束人的行為,比強制人們遵守硬規則更有效。
建設生態文明也說明國家對于環境治理意識上有了新的認識,并不是因為外在環境質量得到改善才提高生態文明水平,而是生態文明水平的提高才能根本性改善環境問題,并且有利于促進環境與經濟和諧發展。因此,生態文明制度的制定最終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生態文明水平,雖然并不是以環境質量作為直接標的,但是隨著人們的環境意識的提高,環境質量的改善就是該制度得以完善下的最大產物。
當今世界,生態環境問題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找到每個污染的源頭都離不開人的所作所為,而抓源頭最根本的是人的行為,人們可以約束自己節能減排,將對復雜的生態環境問題都能起到有效改善的作用。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更會下意識的去選擇對環境污染較小的產品,即便價格相對較高但購買意愿仍然很強。
縱觀西方生態文明觀的各種思潮,也是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形勢下,并隨著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而發展。各種思潮侵入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理念之中,影響著他們的消費和環境保護行為。那些發達國家的環保產業之所以崛起離不開人們意識的提高,才能促進該產業深入到各個領域,給其帶來了巨大的機遇。
侯宇軒還表示,我國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光從污染治理下手難以達到目的,最關鍵的是健全生態文明制度,以制度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以意識去修正人破壞環境的行為,帶動綠色消費,促進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