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網2024-12-06 08:09 來源:中投網
中投顧問重磅推出"產業大腦"系列產品,高效賦能產業投資及產業發展各種工作場景,歡迎試用體驗! | ||||
---|---|---|---|---|
產品 | 核心功能定位 | 登陸使用 | 試用申請 | |
產業投資大腦 | 新興產業投資機會的高效挖掘工具 | 登陸 > | 申請 > | |
產業招商大腦 | 大數據精準招商專業平臺 | 登陸 > | 申請 > | |
產業研究大腦 | 產業研究工作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 登陸 > | 申請 > |
聯系電話: 400 008 0586; 0755-82571568
微信掃碼:
一、中國商業航天發展歷程與重要里程碑
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1世紀初,但真正意義上的快速發展則始于2014年國務院首次出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商業航天的指導意見,這標志著中國商業航天元年的開啟。以下是中國商業航天發展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一)起步階段(2014年-2018年)
政策出臺:2014年,國務院發布指導意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商業航天活動。
首個項目:2015年,“北京二號”成為政府核準的首個民用商業衛星項目,標志著中國商業航天正式起步。
基地建設:2016年,武漢開始建設首個商業航天基地。
布局階段(2016年-2019年)
商業發射:2016年,麗水一號搭載長征11號火箭升空,這是中國火箭首次為民營衛星企業提供商業發射任務。
北斗建設:2017年,北斗三代順利升空,標志著我國正式開始北斗三代的全面建設。
轉折機遇:2019年,北斗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中國商業航天進入轉折點,商業公司開始大規模開展業務。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一號”遙一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實現了中國民營商業運載火箭成功入軌零的突破。
(二)加速階段(2020年至今)
5G衛星:2020年1月,銀河航天發射中國首顆5G互聯網衛星。
遙感衛星:2021年9月,吉林一號高分02D衛星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至此“吉林一號”衛星星座在太空上共有30顆衛星在軌運行,組成了我國規模最大的商用遙感衛星“天團”。
技術創新:2022年6月,吉利時空道宇自主研制的“吉利星座01組”衛星發射成功,9顆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7月,中科院力學所和中科宇航研制的“力箭一號”完成首飛,成為我國當前最大的固體運載火箭。
持續突破:2023年1月,星河動力的“谷神星一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實現民營商業火箭公司連續五發發射成功。4月,天兵科技自主研發的天龍二號遙一運載火箭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首飛,一舉開創了國際航天和國內航天多項新紀錄。
在這些里程碑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衛星互聯網和運載火箭技術的發展。衛星互聯網作為“新基建”的一部分,市場規模迅速增長,中國多個近地軌道衛星星座計劃相繼啟動,如“星網工程”。在運載火箭方面,隨著衛星小型化和大規模組網發射,短期開發固體火箭、長期主攻中大型液體火箭成為國內民營火箭公司可行的產品布局方案。
二、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與增長趨勢
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自2015年以來保持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根據多個數據來源和預測,市場規模和增長趨勢具體如下:
(一)市場規模
歷史數據:根據中國航天工業質量協會的統計,從2018年至2023年,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由0.6萬億元突破至1.9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達23%。
未來預測:預計2024年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將達到約2.34萬億元人民幣(也有說法認為將達到23382億元或更高)。到2029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6.6萬億元人民幣,年復合增長率約23%。
(二)增長趨勢
技術創新:火箭可重復使用技術、新型推進系統、輕量化材料等的應用,不僅降低了航天發射成本,還提高了發射效率和可靠性。例如,藍箭航天成功發射朱雀二號遙二液氧甲烷運載火箭,填補了國內液氧甲烷火箭的技術空白。
政策支持:中國政府從2015年開始明確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商業航天,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確商業航天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地位。這些政策為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市場需求:隨著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的增長,商業航天行業正快速發展,成為推動航天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太空旅游、衛星互聯網、地球觀測等領域的發展,為商業航天行業提供了新的增長點。
(三)產業鏈完善
上游:商業航天行業上游主要包括衛星研制、火箭研制和其他設備制造。代表性企業有中國航天、智星空間、微納星空(衛星研制),以及中科宇航、深藍航天、中國火箭(火箭研制)等。
中游:中游主要包括商業發射、衛星測控、地面設備及終端以及衛星運營及數據增值。代表性企業有藍箭航天、中國電科(商業發射),天鏈測控、中科深鏈(衛星測控),航天恒星、國科天迅(地面設備及終端),中國衛通、中歐航天、北斗星通(衛星運營及數據增值)等。
下游:下游應用領域廣泛,包括導航、通信、遙感等應用領域。主要服務于自然資源、城市安全、應急管理和海洋海事等多個領域。
(四)市場驅動力
衛星通信:如同衛星電視、衛星導航那樣,衛星通信也正逐步進入大眾生活,衛星面向大眾消費時代來臨。以“星網工程”為代表的衛星互聯網成為當前及未來發射市場的主要需求者。
太空經濟:以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空間信息服務,未來在較長時間內將是太空經濟重要部分,有望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引擎。
工業融合:航天產品對工藝和材料都有極高要求,在面向新的商業航天需求的產品交付過程中,有不斷與地面工業相融合的發展趨勢,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帶動作用。
三、中國商業航天產業在新興經濟體中的地位
中國商業航天產業在新興經濟體中占據重要地位,不僅推動了國內航天技術的進步,還為全球航天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一)技術領先地位
遙感衛星:中國在大中型遙感衛星上領跑,遙感衛星的發射數量在三類應用衛星(通信、導航以及遙感衛星)中處于領先地位。
火箭技術:盡管與美國相比,中國在火箭動力領域的積累相對較弱,但近年來國內民營火箭公司迅速崛起,如星河動力、中科宇航、星際榮耀、藍箭航天等,已經實現了多項技術創新和突破。
(二)市場規模與增長潛力
國內市場: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持續高速增長,預計未來幾年將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
國際市場:中國商業航天企業也在積極拓展國際市場,通過國際合作和技術交流,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和影響力。
產業鏈完善與協同發展
產業鏈上下游協同:中國商業航天產業鏈不斷完善,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形成了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
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隨著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不斷推進,中國商業航天產業的整體效率和競爭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政策支持與國際合作
國家政策: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為商業航天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國際合作:中國商業航天企業也在積極參與國際合作,通過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商業航天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四)新興應用領域的發展
衛星互聯網:衛星互聯網作為商業航天的重要應用領域之一,已經成為“新基建”的一部分,市場規模迅速增長。
太空旅游:太空旅游領域已經吸引了多家企業的關注和投入,未來有望成為商業航天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
太空資源開發:太空資源開發等新興領域也逐漸成為商業航天的重要發展方向,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降低,這些新興領域有望為商業航天市場帶來新的增長點。
中投顧問產業研究院認為,中國商業航天產業在新興經濟體中占據重要地位,不僅推動了國內航天技術的進步和經濟增長,還為全球航天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未來,隨著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中國商業航天產業將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并在全球航天市場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產業投資與產業發展服務一體化解決方案專家。掃一掃立即關注。
多維度的產業研究和分析,把握未來發展機會。掃碼關注,獲取前沿行業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