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網2024-12-06 09:08 來源:中投網
中投顧問重磅推出"產業大腦"系列產品,高效賦能產業投資及產業發展各種工作場景,歡迎試用體驗! | ||||
---|---|---|---|---|
產品 | 核心功能定位 | 登陸使用 | 試用申請 | |
產業投資大腦 | 新興產業投資機會的高效挖掘工具 | 登陸 > | 申請 > | |
產業招商大腦 | 大數據精準招商專業平臺 | 登陸 > | 申請 > | |
產業研究大腦 | 產業研究工作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 登陸 > | 申請 > |
聯系電話: 400 008 0586; 0755-82571568
微信掃碼:
報告簡介
能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經濟社會的命脈。在傳統化石能源資源緊缺、能源安全隱患、環境污染、全球氣候變化等挑戰下,對安全清潔和可持續開發的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和利用勢在必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發新能源、加強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成為解決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日益凸顯的能源需求增長與能源緊缺、能源利用與環境保護之間矛盾的必然選擇。
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地熱能,安全高效發展核電,是未來五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總體方向。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既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增加能源供應,又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完成深入推進能源革命,著力推動能源生產利用方式變革,優化能源供給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維護國家能源安全的規劃目標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十四五”期間,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斷提高可再生能源發展市場競爭力。
根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203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占比要提升至25%,風電、光伏發電累計裝機要達到12億千瓦以上。2023年全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3.05億千瓦,其中并網太陽能發電新增21602萬千瓦。截至2023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容量15.16億千瓦,同比增長約25%,占全部電力裝機的52%。其中,太陽能發電裝機6.09億千瓦。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2.1億千瓦,同比增長21%,占電力新增裝機的86%。截至2024年9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7.3億千瓦,同比增長25%,約占我國總裝機的54.7%。
圖表:2021-2024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及累計裝機
數據來源:國家能源局、中投產業研究院整理
2024年2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全額保障性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是對原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電網企業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2007年第25號令)(以下簡稱“25號文”)的進一步修訂完善,自2024年4月1日起施行。2024年8月26日,國家能源局印發《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和交易規則》,進一步明確和強調了綠證核發與交易相關主體職責、流程、平臺、信息披露、監管等各方面內容,完善細化了綠證管理制度體系,為我國持續規范綠證市場化交易流程與擴大交易規模奠定政策基礎。2024年10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指導意見》,這對加快在各領域各行業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統籌推動全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意義重大。
圖表:2024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相關政策
資料來源:中投產業研究院整理
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29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共十章。首先介紹了可再生能源的定義、分類及相關概念等,其次分析了國內外可再生能源利用現狀,接著對太陽能光伏發電、風能發電、水電、生物質能、地熱能開發等細分可再生能源行業進行了詳細的產業分析,并分析了能源互聯網背景下和“一帶一路”倡議下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積極影響,最后對可再生能源行業整體的投資潛力進行了分析并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前景及趨勢進行了科學的預測。
報告目錄
第一章 可再生能源的相關概述
1.1 可再生能源的基本內涵
1.1.1 可再生能源的定義
1.1.2 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歷程
1.1.3 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意義
1.2 可再生能源的相關種類簡介
1.2.1 太陽能
1.2.2 風能
1.2.3 生物質能
1.2.4 地熱能
1.2.5 水能
1.2.6 潮汐能
1.3 節能減排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影響
1.3.1 企業節能降耗必要性
1.3.2 企業節能減排認知狀況
1.3.3 企業節能降耗具體措施
1.3.4 節能減排工作方案發布
第二章 2022-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狀況剖析
2.1 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綜合分析
2.1.1 全球能源消費現狀
2.1.2 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
2.1.3 可再生能源細分市場
2.1.4 可再生能源區域裝機
2.1.5 可再生能源就業人數
2.1.6 可再生能源消費結構
2.2 全球部分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分析
2.2.1 美國
2.2.2 日本
2.2.3 印度
2.2.4 巴西
2.2.5 南非
2.2.6 智利
2.2.7 德國
第三章 2022-2024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分析
3.1 中國能源行業運行狀況分析
3.1.1 能源生產情況
3.1.2 能源消費總量
3.1.3 能源投資狀況
3.1.4 能源價格改革
3.1.5 能源效率情況
3.1.6 能源消費彈性
3.2 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政策進展
3.2.1 可再生能源利好政策動態
3.2.2 可再生能源消納政策
3.2.3 可再生能源配額制政策
3.2.4 可再生能源“綠證”政策
3.2.5 可再生能源規劃政策
3.3 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綜述
3.3.1 可再生能源發展動力
3.3.2 可再生能源發展形勢
3.3.3 可再生能源發展成就
3.3.4 可再生能源發展亮點
3.3.5 可再生能源融合發展
3.3.6 可再生能源多主體利益關系
3.4 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規模
3.4.1 可再生能源資源分布
3.4.2 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
3.4.3 可再生能源發電量
3.4.4 可再生能源競爭力
3.4.5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3.5 中國主要地區可再生能源發展分析
3.5.1 遼寧省
3.5.2 新疆自治區
3.5.3 安徽省
3.5.4 浙江省
3.5.5 四川省
3.5.6 江蘇省
3.5.7 山西省
3.5.8 山東省
第四章 2022-2024年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分析
4.1 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概況
4.1.1 光伏行業主要成果
4.1.2 光伏并網發電優劣勢
4.1.3 光伏項目投資經濟性
4.2 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相關政策分析
4.2.1 產業政策匯總
4.2.2 重點政策解析
4.2.3 產業補貼政策
4.2.4 相關標準動態
4.3 中國光伏行業運行狀況
4.3.1 光伏發電裝機規模
4.3.2 光伏發電區域分布
4.3.3 光伏發電供給規模
4.3.4 光伏發電消納形勢
4.3.5 光伏發電上網電價
4.3.6 光伏設備運營狀況
4.3.7 光伏項目建設動態
4.4 中國分布式光伏發電運行分析
4.4.1 政策推動因素
4.4.2 裝機規模分析
4.4.3 并網關鍵技術
4.4.4 整縣試點分布
4.4.5 項目發展動態
4.4.6 發展前景展望
4.5 中國光伏發電與儲能結合發展分析
4.5.1 光伏儲能相關政策
4.5.2 光儲市場發展規模
4.5.3 光儲電站發展模式
4.5.4 企業光儲投資動態
4.5.5 光伏發電儲能控制
4.5.6 光伏儲能發展前景
4.6 中國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分析
4.6.1 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優勢分析
4.6.2 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施工技術
4.6.3 光伏并網發電系統基本原理
4.6.4 光伏并網發電對電網的影響
第五章 2022-2024年中國風電行業發展分析
5.1 全球風電行業發展分析
5.1.1 風電裝機規模
5.1.2 區域發展分析
5.1.3 細分市場發展
5.1.4 市場競爭格局
5.1.5 風電訂單情況
5.1.6 市場前景預測
5.2 中國風電產業相關政策分析
5.2.1 風電相關政策匯總
5.2.2 電力消納保障政策
5.2.3 能源安全保障政策
5.2.4 風電上網電價政策
5.2.5 風電項目規范政策
5.2.6 風電金融支持政策
5.3 中國風電行業發展綜述
5.3.1 產業鏈條發展
5.3.2 行業裝機情況
5.3.3 風力發電規模
5.3.4 區域發展情況
5.3.5 風電上網電價
5.4 中國風電行業細分市場分析
5.4.1 陸上風電裝機規模
5.4.2 海上風電裝機規模
5.4.3 海上風電競爭格局
5.4.4 海上風電項目建設
5.4.5 海上風電度電成本
5.4.6 海上風電技術趨勢
5.5 中國風電消納發展分析
5.5.1 風電消納舉措分析
5.5.2 風電消納狀況分析
5.5.3 風電消納發展目標
5.5.4 風電消納意義分析
5.6 中國風電運維行業發展分析
5.6.1 行業運行模式
5.6.2 市場發展規模
5.6.3 行業成本占比
5.6.4 市場競爭格局
5.6.5 運維市場動態
5.6.6 未來發展空間
5.7 中國風電并網及對電網的影響分析
5.7.1 風電并網基本概述
5.7.2 風電并網主要方式
5.7.3 風電并網技術分析
5.7.4 風電并網影響分析
第六章 2022-2024年中國其他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分析
6.1 中國水能開發利用狀況
6.1.1 水資源總量情況
6.1.2 行業裝機情況
6.1.3 水力發電規模
6.1.4 水電利用狀況
6.1.5 水電工程建設
6.1.6 水電發展趨勢
6.2 中國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狀況
6.2.1 產業發展政策
6.2.2 行業發展現狀
6.2.3 市場裝機規模
6.2.4 區域發展分析
6.2.5 細分市場發展
6.3 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狀況
6.3.1 地熱資源分布
6.3.2 開發利用狀況
6.3.3 開發利用模式
6.3.4 技術發展方向
6.3.5 行業發展思考
6.4 中國氫能開發利用狀況
6.4.1 氫能產業鏈條結構
6.4.2 氫能產業政策發布
6.4.3 氫能供應市場分析
6.4.4 氫能需求市場分析
6.4.5 氫氣價格變化分析
6.4.6 氫能企業布局情況
6.5 中國海洋能開發利用狀況
6.5.1 海洋資源開發必要性
6.5.2 海洋能標準發布情況
6.5.3 海洋能資源儲備情況
6.5.4 海洋能開發利用概況
6.5.5 海洋能發電裝機情況
6.5.6 區域海洋能開發利用
第七章 2022-2024年“互聯網+”可再生能源發展分析
7.1 能源互聯網基本概況
7.1.1 能源互聯網基本概念
7.1.2 能源互聯網重點版塊
7.1.3 能源互聯網發展意義
7.1.4 能源互聯網戰略地位
7.1.5 全球能源互聯網組織發展
7.2 中國能源互聯網發展綜況
7.2.1 政策環境分析
7.2.2 電網投資建設
7.2.3 產業結構分析
7.2.4 行業標準建設
7.2.5 行業區域分布
7.2.6 行業投資分析
7.2.7 企業招投標事件
7.3 能源互聯網對可再生能源平價上網的推動作用
7.3.1 創造基礎條件
7.3.2 推動產業升級
7.3.3 解決消納問題
7.3.4 完善市場化建設
7.3.5 輸配儲運一體化
7.4 能源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及市場機制
7.4.1 發展模式分析
7.4.2 創新應用模式
7.4.3 潛在商業模式
7.4.4 商業模式實現
7.4.5 模式支撐機制
第八章 “一帶一路”倡議下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機遇分析
8.1 “一帶一路”發展運行狀況分析
8.1.1 基本內涵解讀
8.1.2 綜合政策分析
8.1.3 合作成果分析
8.1.4 投資合作情況
8.1.5 金融合作分析
8.1.6 多國能源合作
8.2 “一帶一路”倡議下國際可再生能源投資分析
8.2.1 投資政策利好
8.2.2 投資規模現狀
8.2.3 典型投資案例
8.2.4 投資建議分析
8.2.5 投資前景預測
8.3 “一帶一路”下可再生能源發展重點——電能
8.3.1 沿線電力現狀
8.3.2 投資合作優勢
8.3.3 電力合作機遇
8.3.4 電力投資合作
8.3.5 電力互聯互通
8.3.6 電力合作風險
8.3.7 風險防范措施
8.4 “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可再生能源合作
8.4.1 中泰合作
8.4.2 中巴合作
8.4.3 中越合作
8.4.4 中波合作
8.4.5 中老合作
8.4.6 中印尼合作
8.5 “一帶一路”背景下能源企業面臨的機遇及挑戰
8.5.1 企業面臨的機遇
8.5.2 企業面臨的挑戰
8.5.3 企業投資布局建議
第九章 2025-2029年中國可再生能源投資潛力分析
9.1 可再生能源投資環境
9.1.1 全球投資力度
9.1.2 主要投資主體
9.1.3 投資成本變化
9.1.4 技術研發加快
9.2 可再生能源投資規模及特點
9.2.1 投資規模狀況
9.2.2 投資重點領域
9.2.3 海外投資分析
9.2.4 投資規模預測
9.3 可再生能源投資方向
9.3.1 分布式光伏
9.3.2 智能電網
9.3.3 風電運維
9.3.4 生物質燃料
9.4 可再生能源投融資建議
9.4.1 拓寬融資渠道
9.4.2 創新金融業務
9.4.3 加強國際合作
9.4.4 完善投融資體系
第十章 2025-2029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前景及預測
10.1 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前景展望
10.1.1 可再生能源發展機遇
10.1.2 可再生能源發展前景
10.1.3 可再生能源減碳潛力
10.1.4 可再生能源發展路徑
10.2 中投顧問對2025-2029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預測分析
10.2.1 中投顧問對可再生能源發展驅動五力模型分析
10.2.2 2025-2029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容量預測
10.2.3 2025-2029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預測
產業投資與產業發展服務一體化解決方案專家。掃一掃立即關注。
多維度的產業研究和分析,把握未來發展機會。掃碼關注,獲取前沿行業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