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網2024-11-27 08:34 來源:中投網
中投顧問重磅推出"產業大腦"系列產品,高效賦能產業投資及產業發展各種工作場景,歡迎試用體驗! | ||||
---|---|---|---|---|
產品 | 核心功能定位 | 登陸使用 | 試用申請 | |
產業投資大腦 | 新興產業投資機會的高效挖掘工具 | 登陸 > | 申請 > | |
產業招商大腦 | 大數據精準招商專業平臺 | 登陸 > | 申請 > | |
產業研究大腦 | 產業研究工作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 登陸 > | 申請 > |
聯系電話: 400 008 0586; 0755-82571568
微信掃碼:
前言
文化產業具有很強的外部性與高滲透性,能夠與各類產業進行深度融合,催生新發展動能,全面賦能產業升級發展。例如“文化+旅游”激發了場景式、沉浸式旅游消費的潛能,打破了對旅游資源稟賦的傳統認知;“文化+”的交叉研究催生了新的文旅業態和模式,而文化與科技、工業等領域的跨界融合則催生了高附加值的產品,實現經濟和文化的聯動。在政策引導下,各地打造了融合多種業態的公共文化空間,為民眾提供多元化服務,也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新型載體。“十四五”期間相關政策文件的頒布實施,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構建和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制度建設帶來新契機,涌現出眾多滿足人們文化生活需求的“小而美”大眾文化新形式。
一、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
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29年中國文化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指出,據對全國7.7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調查,2024年上半年,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4961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7.5%。分產業類型看,文化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1922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4%;文化批發和零售業11031億元,增長6.3%;文化服務業34709億元,增長9.0%。分行業類別看,新聞信息服務實現營業收入876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8%;內容創作生產14628億元,增長10.2%;創意設計服務10958億元,增長6.7%;文化傳播渠道7818億元,增長6.1%;文化投資運營319億元,增長6.1%;文化娛樂休閑服務819億元,增長5.8%;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7589億元,增長7.0%;文化裝備生產3007億元,增長10.4%;文化消費終端生產11054億元,增長3.7%。
圖表:2020-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投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全國平均每萬人群眾文化設施建筑面積
2023年末,全國群眾文化機構實際使用房屋建筑面積5631.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8%。年末全國平均每萬人群眾文化設施建筑面積399.5平方米,同比增長6.5%。
圖表:2013-2023年全國平均每萬人群眾文化設施建筑面積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投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文化產業投融資分析
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29年中國文化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指出,2023年下半年及2024年上半年,文化產業在主要資本市場4的融資金額持續增長。2023年下半年,文化產業在主要資本市場的融資項目數為216次,融資金額為419.2億元,融資金額同比增長13.1%。2024年上半年,文化產業在主要資本市場融資項目數為208次,融資金額為302.3億元,融資金額同比增長9.3%。
圖表:2023-2024年中國文化產業主要資本市場融資項目數與金額
數據來源:CVSource和Wind中投產業研究院整理
2023年下半年和2024年上半年,我國不同地區在文化產業融資項目數和融資金額方面的排名情況與文化產業地區發展情況較為一致。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北京市、廣東省、上海市,因文化企業梯隊較為成熟、文化與科技資源較為集中、金融資源較為豐富,融資相對活躍。同時,浙江省、江蘇省文化產業創新驅動力較強、市場消費潛力較大、文化基礎設施條件較好,融資項目與融資金額也排名靠前。
圖表:2023-2024年中國文化產業融資項目數與金額地區排名
數據來源:CVSource和Wind中投產業研究院整理
四、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廣闊
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29年中國文化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指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在我們國家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發布的重要文件。《決定》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方向,極大地增強了文化產業從業者和文化金融市場參與者的信心。
首先,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前景廣闊。《決定》強調要加快適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這不僅是對文化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的具體要求,也是對未來文化產業發展方向和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培育的重要指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促進了新業態、新模式的出現。通過與數字技術的結合,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3D建模等,不僅保留了文化的原始魅力,還賦予了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創造出新的消費場景,吸引了更多元化的受眾,實現了文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其次,文化創新和創意激發了文化新消費。《決定》提出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的活力。這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核心。通過提升適應新形勢的文化供給質量、培養優秀文化人才、增強綜合治理和國際傳播能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等措施,激發創作熱情,促進創新氛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在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不斷豐富其內涵。這種認同感和自豪感將轉化為人民對高質量文化供給的期待,成為激發文化消費的重要動力,為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同時,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與文化產品的創意、生產、傳播、消費等環節緊密結合,提高了文化產品的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為消費者提供了更豐富和精準的文化體驗,推動了社會性的文化創造創新活力。
最后,文化新質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決定》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機制,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只有發展文化領域的新型生產關系,才能構建文化領域的新質生產力。這就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機制改革,建立適應文化新業態發展特點的長效機制,完善文化資源配置與要素流通機制,提升文化企業經營環境,增強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
產業投資與產業發展服務一體化解決方案專家。掃一掃立即關注。
多維度的產業研究和分析,把握未來發展機會。掃碼關注,獲取前沿行業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