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網2024-05-15 08:27 來源:中投網
中投顧問重磅推出"產業大腦"系列產品,高效賦能產業投資及產業發展各種工作場景,歡迎試用體驗! | ||||
---|---|---|---|---|
產品 | 核心功能定位 | 登陸使用 | 試用申請 | |
產業投資大腦 | 新興產業投資機會的高效挖掘工具 | 登陸 > | 申請 > | |
產業招商大腦 | 大數據精準招商專業平臺 | 登陸 > | 申請 > | |
產業研究大腦 | 產業研究工作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 登陸 > | 申請 > |
聯系電話: 400 008 0586; 0755-82571568
微信掃碼:
1.1 中投顧問對2024-2028年中國商業航天產業預測分析
1.1.1 2024-2028年中國商業航天產業影響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國內商業航天產業發展迅速
近幾年來,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航天產業規模的日益擴大,商業航天快速發展,以商業運載火箭、低軌互聯網星座、亞軌道旅游、商業遙感等為代表的商業航天各領域得到迅速推進,航天產業呈現新的發展態勢。在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的驅動下,航天規模化生產和大眾消費成為可能,發展商業航天產業、提升航天技術水平,對支撐航天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與傳統航天相比,商業航天更重視市場競爭及商業化的市場行為,是將航天從計劃經濟加速推進至市場經濟的行為。隨著我國航天產業的不斷發展,僅依靠國家投入已無法承擔快速增長的太空經濟活動需求及航天科技的創新,故此商業航天成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近幾年,國家及各地方政府頻繁推出利好商業航天發展的文件與規定,鼓勵民間資本健康有序地進入產業。同時,國家積極牽頭建設相關產業服務配套設施和園區,扶持項目不斷落地。商業航天政策門檻逐漸被打破,商業航天全產業鏈逐漸發展。未來航天產業規模將持續壯大,商業航天將進一步走進大眾生活、提供多樣化服務,進一步在進入空間、利用空間等航天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二)“航天+工業”融合推動發展
2023年銀河航天靈犀03星成功發射,這是中國首次在軌對多星堆疊發射技術進行驗證。這款新型衛星的主體結構就是采用工業一體化成型結構。新一代可堆疊平板衛星是中國航天發展的又一新突破,對提高衛星星座組網效率、支撐我國巨型低軌通信星座快速部署、加速衛星互聯網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全球航天技術的明顯趨勢首先是,應用需求正向民用消費級需求擴展,如同衛星電視、衛星導航那樣,衛星通信也正逐步進入大眾生活,衛星面向大眾消費時代來臨;第二,以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空間信息服務,未來在較長時間內將是太空經濟重要部分,有望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引擎;第三,航天產品對工藝和材料都有極高要求,在面向新的商業航天需求的產品交付過程中,有不斷與地面工業相融合的發展趨勢,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帶動作用。
(三)應用場景突破過往局限
隨著技術和產業不斷發展,商業航天具體應用場景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通信、導航、遙感,而是催生出許多新興應用,包括衛星互聯網、太空采礦等。為了將這部分可想象空間轉化為現實,制造鏈的整合極其關鍵。
銀河航天聯合創始人表示,在需求牽引下,供應鏈上每個零部件背后的技術創新都在發生融合創新。比如衛星天線材料用了建筑建材工藝,材料創新跨越了航天領域到工業領域,將汽車級元器件用在航天器里的元器件等。
事實上,航天制造的逐步開放和商業化,正在給國內整個工業制造體系帶來諸多啟示和全新機遇。北京星辰空間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建的一千套霍爾電推進系統生產線,探索航天產業怎么能在小規模里降低成本,用自動化生產、數字化應用和人員管理等手段降低成本,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采用更靈活、更高效的資源配置模式,共同發展模式,航天產業融合社會化工業體系共同發力,新型商用航天產業生態正在加速形成。
(四)商業航天全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
商業航天目前在我們國家發展勢頭非常迅猛,黨中央明確把商業航天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我們迎來了中國商業航天發展極好的機遇。
近年來,商業衛星的發射越來越密集,對商業火箭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由此,也推動了我國商業運載火箭的蓬勃發展。2024年1月11日,由東方空間研制的“引力一號”首飛成功,這是我國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固體運載火箭。不僅大幅提升了我國固體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也豐富了我國運載火箭型譜。2024年1月23日,由中科宇航研制的“力箭一號”遙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采用“一箭五星”的方式,順利將5顆商業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力箭、朱雀、快舟、雙曲線、谷神星等系列商業運載火箭連續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在商業運載火箭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除了衛星、火箭,發射場的建設也是商業航天產業中重要的一環。最近在海南文昌,毗鄰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的一片工地上,又豎立起了一個新的火箭發射工位,它是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目前正在建設中。有別于酒泉、太原及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從地理位置上,文昌商業發射場的位置靠近赤道,緯度低,因而射向范圍更寬,火箭于此發射的運載效能更高。而對于商業航天來說,它也有著獨特的優勢。
衛星、火箭、發射場構成了商業航天的硬件基礎,隨著衛星、火箭、發射場進入商業化的進程,中國商業航天全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但商業航天的產業鏈條遠不止于此。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各行業、各領域對商業衛星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擴大,市場化的需求推動著商業航天不斷拓展各種應用場景嗎,更好的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
二、不利因素
(一)法律法規不健全
商業航天在國內仍是個新生事物,與之配套的政策法規不健全,國家層面對商業航天企業缺少必要的支持、引導和規范。截止目前我國尚未有一部完整的航天法律性文件(目前,《航天法》正在起草中),商業航天領域也僅有“商業火箭有序發展通知”,產業發展、標準規范、激勵機制等均無明確或專門的指導意見。對于商業航天更是缺少相關法規和制度來規范,一方面導致行業發展無序,可施展的空間狹。涣硪环矫嬉彩股鐣α繉τ谕顿Y和發展商業航天心存疑慮。
(二)行業人才缺口較大
由于行業自身發展原因,大量的航天高端人才都聚焦在以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等傳統航天軍工央企為主導的下屬三級公司、工廠、研究所內。隨著多家民營航天領域的創業公司相繼成立,由于商業航天的技術復雜性、專業性程度高,對人才特別是具有資深技術和長期管理經驗的高端航天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人才培養需要通過長時間的工作磨練和多個項目經驗的積累,雖然目前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均采用了從相關國企引進人才的方式,使得大量人才向民營商業航天發射企業流動,但短時間內,我國民營航天發射行業無法獲得高質量的人才補充,將出現很大的人才缺口問題。
(三)知識產權問題亟待解決
商業航天行業中,高端航天人才在大型央企和民營企業之間流動是普遍現象。但人才流動會帶來不可避免的兩方面問題:
1、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知識產權是受到法律保護的,知識產權相關的高端人才享受知識產權的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人才流動過程中,如何即保護其原單位的知識產權不受侵犯,同時又促進行業內的創新發展,是航天發射行業各參與方需研究的課題之一。
2、轉讓問題
如何通過知識產權轉讓來促進中國航天技術向民營企業開放,避免低水平重復研制造成的浪費亦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行業投資回報周期較長
資金是任何企業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社會民間資本是商業航天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和發展動力。我國商業航天發射行業發展需要大量資本的助力。但資本是要追求回報的,由于商業航天發射行業的投資回報周期較長,當資本集中進入特定領域,若違背了行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對企業和行業發展帶來一些沖動的行為,對行業和投資者帶來傷害,影響投資者進入該領域的意愿,將影響整個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1.1.2 2024-2028年中國商業航天行業市場規模預測
2022年,我國商業航天行業市場規模約達到15,775.9億元;2023年,我國商業航天行業市場規模約達到19,436.2億元。
我們預計,2024年我國商業航天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23,382億元,未來五年(2024-2028)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5.68%,2027年將達到41,870億元。
圖表:中投顧問對2024-2028年中國商業航天行業市場規模預測
數據來源:中投產業研究院
產業投資與產業發展服務一體化解決方案專家。掃一掃立即關注。
多維度的產業研究和分析,把握未來發展機會。掃碼關注,獲取前沿行業報告。